第58章 惊异的本源
一、原文
存在自失于观念中的“存在”,使存在本身在另一个层位上变态重演着它的丰化过程,就像存在曾经自失于非观念的各个层位上变态重演着它的丰化过程一样。
【所谓“重演”,乃是同一机制的连续贯彻,故在非历史的、不可变易的内性范畴中完全成立,而在历史的、流变失存的外延范畴中不完全成立。换言之,存在的质态终不能重演,但导致质态演化的机制总在重演。】
从原始的客观存在到客观的层位跃迁,再跃迁到主观的“存在”层位,即是“存在实现为存在的全体”或“存在实现为存在的对象”的自然历程(请回顾第七章)。
【这一历程以后还将在康德所谓的“纯粹理性”(即精神领域)和“实践理性”(即社会领域)中继续演运,直至走完它的自然全程。】
也就是说,形而上之“存在”是形而下之存在的继续,并在本质上受其支配,尽管这种支配未必呈现为刻板的“反映论”式的等一。
无论“存在”的形而下实演抑或在形而上虚演,它的演运都受到同一法则的规定,那就是递弱代偿的存在性的规定。
所以,追问存在的存在者一定是由于自身的弱质而发问,或者说一定是由于自身需要代偿而发问,这就是作为“存在者”的“设问者”何以要追问存在的原因(请回顾第一章)。
二、解读
1. 演化机制在观念(精神)层面的“变态重演”
本章开篇即提出一个核心观点:存在(Being)在“自失”于观念(或精神、意识)层面而形成我们所理解的“存在”概念时,它实际上是在一个新的、更高的层位上以变异形态重复(“变态重演”)着它在非观念(物理、化学、生物)层面曾经进行过的那个不断分化、丰富化的过程(“丰化过程”)。作者特别注解,这种“重演”指的是驱动演化的根本机制(即“递弱代偿”)的重复贯彻,而非具体存在状态(“质态”)的简单复制。机制是永恒的,而状态是流变的。
2. 存在实现的自然历程:从客观到主观及其延续
作者回顾并概括了从第七章开始阐述的存在演化总历程:从最原始的、统一的客观存在,经历一系列客观层面的演化跃迁(物理、化学、生物),最终跃迁到主观的、“形而上学”的“存在”层面(即产生了意识、理性、能够反思存在的“在者”)。这被视为“存在实现为存在的全体”或“存在实现为存在的对象”的完整自然历程。并且,作者预示这个演化(或递弱代偿的贯彻)还将在精神领域(类比康德的“纯粹理性”)和社会领域(类比康德的“实践理性”)中继续下去,直至走完全程。
3. 形而上(观念)存在是形而下(物质)存在的继续与被支配者
基于上述历程,本章明确了形而上层面(精神、观念、意识中的“存在”)与形而下层面(物理、物质、自然的存在)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直接继续,并且在本质上受后者支配。这意味着,精神或意识现象并非独立于物质基础,而是物质演化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并遵循着同样的根本法则。但这种支配关系**并非简单的、刻板的“反映论”**式的等同关系,精神层面会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如“变态重演”)。
4. 哲学追问的终极根源:存在者的“弱质”与“代偿”需求
最终,本章回归并回答了第一章提出的问题(为何要追问存在):任何一个追问“存在”的“存在者”(特指能够进行哲学思考的人类),其追问行为的终极根源必然在于其自身的“弱质”(作为物演后期产物的存在度低下、不完美、不稳定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在的“代偿”需求(为了维持自身存在而必须理解自身、理解世界、寻求意义或解决方案)。换言之,哲学追问(乃至所有高级认知活动)并非源于纯粹的好奇或智力盈余,而是根植于存在者深刻的本体论困境和生存需求。不是因为我们强大而思考,而是因为我们“弱”才不得不思考。
三、有何深刻
1. 揭示物质与精神演化遵循“同一机制”
本章最为深刻的洞见在于明确提出:无论是“形而下”的物质实体的演化(“实演”),还是“形而上”的观念、精神领域的演化(“虚演”),都受到同一个根本法则——“递弱代偿的存在性的规定”——的支配。这意味着,驱动宇宙万物(从基本粒子到人类思维)演变的底层逻辑是统一的,彻底打破了传统哲学中物质与精神、自然与思想的二元对立,展现了一种深刻的一元论和连续性的世界观。
2. 将精神演化视为物质演化的“变态重演”
将存在“自失”于观念中并再次展开其“丰化过程”描述为一种“变态重演”,这一提法极为深刻。它不仅确认了精神/观念领域是物质演化的继续,更暗示了这两个领域之间可能存在着结构上或动力学上的某种同构性或相似性——精神世界的复杂化、分化过程,可能在遵循着与先前物质世界演化(物理、化学、生物)相同的机制,只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异。这为理解思维、文化、意识的结构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本体论视角。
3. 对形而上(精神)与形而下(物质)关系的精妙定位
在肯定形而上(精神)由形而下(物质)派生并受其支配的同时,又否定了简单的、刻板的“反映论”。这深刻地把握了精神现象的双重性:它根源于并受制于物质基础及其演化规律(递弱代偿),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变态重演”、“虚演”)。这种既非二元论也非粗糙唯物论(反映论)的定位,试图为心物关系提供一个更辩证、更精妙的解释框架。
4. 为哲学追问(惊异)找到最终的本体论根源
本章最终将“追问存在”这一哲学行为的起源,必然地、唯一地归结于追问者(存在者)自身的“弱质”和内在的“代偿”需求。这深刻地将哲学(乃至一切高级认知活动)的冲动,从通常认为的好奇、闲暇或智力优越,还原到了存在者最根本的本体论状态——即作为演化后期产物的“不完美”、“不稳定”和“生存焦虑”。哲学不是奢侈品,而是弱存者为了定位自身、寻求补偿而不得不进行的根本性活动。这种对哲学起源的解释,具有深刻的存在论意涵。
5. 理论体系的融贯性与闭环构建
通过明确回答第一章提出的“为何追问存在”的问题,并将答案(源于存在者的弱质与代偿需求)置于整个“递弱代偿”的宇宙演化框架(从客观存在到主观存在)的终点,本章显著地增强了《物演通论》整个理论体系的内部融贯性和逻辑闭环感。它展示了理论如何从一个根本法则出发,贯穿宇宙演化的各个阶段,最终能够解释包括哲学反思本身在内的人类最高级活动,体现了其构建宏大统一理论的深刻抱负。
四、有何批判
1. 对物质与精神遵循“同一机制”的论证不足
本章核心论断是物质演化(形而下实演)与精神/观念演化(形而上虚演)遵循“同一机制”(递弱代偿)。这是一个极强的统一性主张,但其论证过程主要依赖于理论体系的内部逻辑延伸,而非具体的机制性说明或实证。精神/观念领域的演化(如概念的形成、理论的更迭、文化的变迁)如何具体地体现出“存在度递减”、“条件量递增”、“感应泛化”、“动势自主”、“结构自繁”等规律?这两者之间运作方式的巨大差异使得“同一机制”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哲学信念或类比推论,而非得到了充分证明的结论,存在过度简化不同领域复杂性的风险。
2. 精神(形而上)对物质(形而下)的“被支配”关系模糊
在否定简单“反映论”的同时,又声称形而上(精神)本质上受形而下(物质)“支配”,这种关系的具体性质和程度是模糊的。“支配”具体指什么?是物质基础决定精神内容范围?是精神活动最终服务于物质生存的代偿需求?还是更强的因果决定论?这种模糊性使得其对心物关系的定位虽然避免了极端,但也未能提供一个足够清晰、可操作的解释模型,留下了较大的解释空间和疑问。
3. “变态重演”概念的形象性大于明确性
将精神领域的演化描述为物质演化“丰化过程”的“变态重演”,这个提法富有想象力,但其具体含义不够明确。“变态”具体指哪些方面的变化?“重演”的是过程的哪个方面(机制?模式?阶段?)?缺乏更具体的阐释和实例,使得“变态重演”更像是一个文学性的比喻或高度概括的哲学隐喻,而非一个具有精确内容的理论概念。
4. 对哲学追问起源的解释可能过于单一和功能化
将哲学追问(惊异、好奇)的起源完全、必然地归结于存在者(人)自身的“弱质”和“代偿需求”,这种解释可能过于单一和功能化了。它似乎将哲学思考完全视为一种应对生存困境的工具性或补偿性行为,而可能忽略了人类认知中可能存在的非功利性的、源于好奇心、惊异感、追求理解本身乐趣等更积极的动机。此外,这种解释也难以涵盖哲学史上那些看似与直接生存代偿关系不大的、纯粹思辨性的或价值性的探究。
5. 缺乏与心智哲学、认识论等领域的深入对话
本章虽然触及了心物关系、认识起源、抽象本质等核心哲学问题,并引用了海德格尔、康德、弗洛伊德、荣格等哲学家/心理学家,但总体上是将这些思想作为其自身理论的注脚或例证,缺乏与相关领域(如当代心智哲学、认知科学、认识论)的深入对话和辩论。例如,关于意识的产生、概念的形成、逻辑的有效性等问题,都有着极其复杂的讨论,本章的解释框架(递弱代偿)是否足以涵盖或回应这些领域的关键难题,是存疑的。
6. 理论闭环的代价:潜在的自我循环与排他性
本章通过回答第一章的问题(为何追问存在)而使整个理论体系显得更加融贯和闭合。但这种强烈的内部一致性和闭环性也可能带来问题:它是否使其理论变得难以接受外部的修正或反驳?当所有现象(包括哲学反思本身)都被解释为同一根本法则(递弱代偿)的体现时,是否存在自我循环论证的风险(即用理论解释现象,再用被解释的现象证明理论)?这种高度统一但也可能高度封闭的体系,其开放性和与其他理论的兼容性值得关注。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追问存在 = 追问我们为何会弱化。
或者说是因为需要代偿,所以去追问。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