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精神存在
一、原文
层次性存在度在其递失进程上逐步达成反比例对应的高度发达的属性代偿,以至于它的实体存在呈现出某种渐次受制于其虚体存在的别致状态,亦即非实体性代偿层位消逸在“虚无”或哲学上所谓的“虚存”状态之中,是为生物的智质存在或曰“精神存在”。
【此处之“虚无”与前述之“无”的概念明显不同,其区别在于代偿与无代偿、实现之代偿与未实现之代偿之间。但这“虚无”同样正是那“无”的变位存在或后衍形态,亦即是某种晚近之“有”的临末转化形态。严格说来,这种“虚无”(即“感应性能”或“感知属性”)的存态在自然发展的理化阶段和原始生物阶段照例有之,只不过偏于细微而不易为人查证罢了。
不过,一旦它发展到能够被查证或能够被自查自证的阶段,则随即呈现为形而上的存态并迷失于形而上学的禁闭之中。(详见卷二)】
因此,虚存形态其实亦是一切具体实存的代偿形态之一,即以其虚化的机能或属性媒介来维系弱化物质的弱态依存。
【注意:把精神和意识表述为“虚无”或“虚存”是哲学史上的一种惯例,直至萨特依然如此,但那种“虚无”或“虚存”历来与“存在”或“实存”总是隔阂的、对立的,而我沿用此说恰恰是要弥合它们之间的隔阂、消解它们之间的对立,因为它们原本正是同一存在的不同代偿质态或同一存在的一系列衍运产物而已。】
至此彰显出前述之“代偿”概念的两种意义或两种形态:一乃实存形式的代偿,亦即分化结构上的“实体”或“物态”跃迁;一乃虚存形式的代偿,亦即感应属性上的“虚体”或“精神”跃迁。前者是一个在“本体”上致弱的过程;后者是一个在“机能”上致强的过程。二者互为表里,在本质上同一,略知质量和能量在本质上属于同一回事那样。
至此也彰显出哲学史上“实体”概念的分裂状态和混乱渊源:一乃不包含属性的实体,如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或“质料”;一乃失落了实体的属性,却反倒把属性视作实体,如亚里士多德的“第二实体”、笛卡儿的“心灵实体”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
通常,正是因为迷惑于虚存代偿的无形膨胀,才酿成人类思想史上对“物质”(实体)和“精神”(属性)的种种神秘而繁琐的论证。
最有趣的莫过于笛卡儿对二元实体的属性之谈,所谓物质实体的“广延属性”和心灵实体的“思想属性”,原本是同一自然实体单凭其广延属性已无力存续的递弱性自我见证,也就是同一自然属性从简单到复杂的代偿性扩张进程,却被笛卡儿弄成“膨胀的属性”湮没了“萎缩的实体”的见证和进程。
【现代物理学认为,在宇宙爆发之前,物的“广延属性”亦未必存在或未必是目前这般的“广而延之”,就像质量大于强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发生引力坍缩(形成黑洞)时,在理论上它会使该恒星的密度趋近于无限大,而使其体积趋近于零一样。】
君不见,“思想属性”本身的“广延属性”依然处于扩展不止的进程之中? 【物的广延属性其实受到观念广延性的严格制约,古人的天地何尝有今人以光年计的宇宙宏阔?物的长、宽、高是观念维度的体现,所以康德才误以为时间和空间仅仅是先验的直观形式。至于自然维度与观念维度的规定,请分别参阅本卷第五十四章和卷二有关章节。】
二、解读
本章的核心讨论了精神的本质及其与物质的关系,并提出精神(或意识)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物质衰减后的一种“虚存”代偿形式。作者试图弥合哲学史上“物质 vs. 精神”的二元对立,指出精神不过是物质衰弱后的功能性演化,是同一存在的另一种展现形式。
1. 精神存在:物质衰减的“虚存”代偿
本章首先提出,物质的存在度在衰弱(递失)时,会通过高度发达的属性代偿来维系自身。这种代偿的极端形式,就是精神或意识的出现。
物质的递弱 → 精神的递强:
物质在存在度上的衰减,并不会导致它彻底消失,而是通过“非实体性代偿”来维持自身的影响力。
这种代偿体现在生物身上,表现为高级感知、认知能力,最终形成精神存在。
精神存在 = 虚存代偿:
精神(意识)并非实体,而是一种“虚存”状态,即它是物质演化的高级代偿形式,而非一个独立的存在体。
这种“虚存”并非虚无,而是一种形态上的转变,即从“实存”(实体)向“虚存”(感知、思想)转化。
意识的膨胀,源于物质的衰减:
低级生物的物质存在度较强,代偿需求较小,因此精神能力弱。
高级生物的物质存在度相对减弱,依赖复杂的精神活动来维持生存,因此精神性越发达。
总结:精神不是独立的,而是物质递弱后的一种“虚存”补偿,是存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 弥合“物质 vs. 精神”的二元对立
哲学史上,精神和物质长期被视为对立的两种存在形态,例如:
亚里士多德区分第一实体(质料)和第二实体(属性)。
笛卡儿提出物质实体(广延性)和心灵实体(思想属性)的二元论。
黑格尔强调绝对精神,试图把精神提升到主导地位。
但本章的观点是,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存在的不同代偿状态:
物质削弱 → 以精神代偿(实体的递弱对应精神的递强)。
物质和精神只是存在的两种表现形式,并不真正分离。
总结:精神与物质的二元划分是哲学上的误解,实际它们是同一系统中的不同演化阶段。
3. 物质的广延性受精神属性的制约
笛卡儿认为,物质的广延性(空间性)和精神的思想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但本章指出,物质的“广延”其实并非固定的,而是受到精神(观念)的影响。
空间的概念并非绝对,而是由观念决定:
现代人眼中的宇宙尺度,远超古人的“天地”概念,这说明物质的广延属性是受人类观念限制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康德误以为时间和空间只是“先验直观形式”,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精神认知的一部分,而非固定的外在属性。
宇宙膨胀 vs. 观念的扩展:
现代物理学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物质的“广延属性”可能并不存在,或至少不是现在这种形式。
物质的空间性(如黑洞塌缩)可以趋近于零,而观念的空间性却在不断扩展。
这表明,物的广延属性本身是动态的,而不是笛卡儿认为的固定性质。
总结:物质的空间性并非绝对,而是受到精神观念的影响,物质与精神并不存在绝对的分割。
终极结论:精神存在是物质代偿的高级形态
物质的递弱 → 精神的递强,精神是存在的另一种补偿形式,而非独立实体。
物质和精神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同一存在的不同表现形式。
物质的广延性受精神的认知维度影响,空间与意识并非完全割裂的概念。
最终结论:精神存在并非独立于物质,而是物质衰减后的虚存代偿。它不仅源于物质,也影响物质的属性,如空间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才是理解存在的关键。
三、有何深刻?
本章的深刻之处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物质 vs. 精神”二元对立,提出精神(意识)并非独立的存在,而是物质衰减后的一种“虚存”代偿形式。这一观点从物理、哲学、认知科学等多个角度,对精神的本质进行了重新定义,并揭示了其与物质的深层联系。
1. 颠覆传统的“精神-物质”二元论
传统哲学(如笛卡儿)将物质与精神视为完全不同的实体,本章则强调精神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物质的延续和衍生。
物质削弱,精神增强——两者是同一存在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不是相互对立的概念。
这解决了意识如何从物质中产生的问题,即意识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物质进化过程中的代偿机制。
2. “虚存”概念的创新性
作者提出,精神是一种“虚存”状态,即物质通过非实体性代偿维持自身影响力的方式。
这种“虚存”并非虚无,而是物质存在递弱后的功能性补偿。
这一观点打破了哲学史上“物质=实存,精神=虚无”的思维定式,使二者在本体论上获得统一。
3. 物质广延性的主观性揭示
本章指出,物质的“广延性”并非固定,而是受精神认知的影响。
例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知不断扩展,从古代的“天地”观到现代的“光年尺度”,说明空间的概念具有主观性,而非绝对客观的属性。
这一点挑战了康德的“时间与空间是先验直观”的观点,强调精神认知与物质属性是相互塑造的。
4. 物质与精神的动态转换关系
本章不仅认为精神依赖于物质,更强调精神也能反过来影响物质。
例如,思想可以影响物理世界(技术、文化、文明的创造),这说明精神并非纯粹的附属品,而是物质演化的高级形态。
这一观点与现代认知科学相呼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物质-意识统一框架。
最终结论:精神是物质的高级代偿,而非独立存在
精神(意识)并非实体,而是物质递弱后的“虚存”补偿机制。
物质与精神并非割裂的,而是同一存在的不同代偿形态。
物质的属性(如空间性)受到精神认知的塑造,二者是动态互动的关系。
这一理论深刻地弥合了物质与精神的鸿沟,为理解意识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使其既符合物理学,又能解释哲学和认知科学的问题。
四、有何批判?
尽管本章提出了精神是物质衰减后的“虚存”代偿这一创新观点,并试图弥合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然存在值得商榷之处:
1. “精神=物质衰弱的代偿”是否忽略了意识的创造性?
本章将精神(意识)视为物质递弱后的补偿,但这可能低估了意识的创造性与主动性。
现实中,精神不仅仅是维持物质系统的被动代偿,它还能够主动塑造世界,例如科技、文化、思想的创造,这些并不只是“物质衰减的功能性补偿”。
如果精神仅仅是物质的代偿,那么为何人类的意识会超越基本生存需求,去思考数学、艺术、哲学等?这些高度抽象的认知活动,似乎无法简单归结为物质递弱后的补偿机制。
2. 物质和精神是否真的可以完全统一?
本章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一存在的不同代偿形态,试图消解二者的对立,但这可能过于理想化。
现代科学表明,意识的出现并非所有物质系统都会经历的过程,例如许多物理、化学系统并未产生精神活动。
物理学的粒子、恒星、黑洞等没有意识,而复杂生物才有意识,这是否意味着意识并非物质的普遍属性,而是生命演化中的特例?
若物质和精神本质上是同一存在的两种形态,那么为何意识只在某些特定复杂系统中出现,而不是所有物质系统都表现出某种“精神性”?
3. “虚存”概念是否模糊了精神的物理基础?
本章使用“虚存”来描述精神,强调其非实体性,但这可能会导致概念上的模糊。
现代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已经证明,意识与物理神经网络高度相关,精神现象完全依赖于神经活动,而非独立的“虚存”状态。
若精神只是“物质衰弱的虚存代偿”,那么如何解释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意识改变?如果精神只是物质的补偿,那么神经网络的变化应该不会影响意识的“存在性”,但现实情况是,神经损伤会导致意识消失或改变,说明精神并非一个单独的“虚存”形态,而是完全依赖于物理基础的产物。
4. 物质的“广延性”是否真的受精神影响?
本章提出,物质的广延属性(空间性)受到精神的认知维度影响,但这一观点可能过度解释了观念对物理现实的作用。
物理学中的空间、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并非由人类认知塑造,例如宇宙膨胀、黑洞的引力效应等,并不因人类的观念不同而改变其物理规律。
诚然,人类的宇宙观随着科学发展而扩展,但这不代表物理世界的广延性本质上受精神控制。空间是否存在、如何存在,仍然是物理学的课题,而不是纯粹的观念建构。
最终批判总结
意识不仅仅是物质的代偿,它具有主动创造性,不能完全归结为“递弱补偿”。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性仍存疑,尤其是精神为何只出现在某些复杂系统中,而非所有物质形态都具备。
“虚存”概念可能模糊了精神的物理基础,现代神经科学表明精神现象依赖于具体的物理机制,而非独立的存态。
物质的广延性更多由物理规律决定,而非由精神认知塑造,精神或许影响人类对空间的理解,但不改变物理世界本身的空间性。
最终结论:本章试图构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理论,但在科学实证、物理现实与意识的主动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缺陷,需要更精细的论证。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终于来了。比最重要的一章更重要的一章。
一切精神活动都是物质的代偿。
批判提到:如果精神仅仅是物质的代偿,那么为何人类的意识会超越基本生存需求,去思考数学、艺术、哲学等?这些高度抽象的认知活动,似乎无法简单归结为物质递弱后的补偿机制。
这里尝试回答:向往圆满的表达?
物理学中的空间、时间的客观存在已经被相对论打破。空间、时间是存在者(人类)认识事物的方式。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