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完善的存在
一、原文
至此,递弱代偿的自然演化达成了“存在”的无上“善果”——即达成了追问存在方能存在的自觉的存在者,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即达成了不问存在就不能存在的不自觉的存在者。
他的“完善”与他的“弱质”等价,他的“弱质”又与他的“残质”等价,于是,所谓“完善”就与“残弱”无异,或者更准确地说,“完善”不外乎是“残弱”的形态,而“残弱”亦不外乎是“完善”的本质。
残弱者,存在效价或存在度的低度体现者;完善者,代偿效价或代偿度的高度体现者。
作为前者,他不得不最大限度地依赖于其他存在,直到依赖于所有存在,否则即不足以维持其“自在”;作为后者,他因此而最富成效地过问于其他存在,直到过问于所有存在,否则即不足以实现其“自为”。
无论如何,从“存在”或“落实为存在”的根性上讲,他无疑是最不优越的存在者,也就是最缺乏存在资格或存在权力的存在者。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的“隐德来希”(希腊文entelecheia的音译)一开始就无由存在,而且越来越无由存在。也就是说,任何“完善目的”的“最终实现”一概都不能成立,而且是越来越不能成立。
【无论是“神”的“至善”,抑或是“上帝死了”(尼采语)之后“人”的“完善”均是如此。因此,19世纪末,尼采对“人的超越”所抱的妄想,着实可以看作是西方哲学史所误导出来的曲解人性的最大硕果。】
反倒可以说,亚里士多德“追询存在”的“主善”论和尼采“改良人性”的“超人”论,以及人类永无止境地追求真理和追求理想的意志本身,都是原初那个在追逐圆满中收获残缺、在求取自足中实现自失的自然物性或物自性之继续贯彻和特定焕发方式而已。
二、解读
本章的核心观点是:所谓“完善”并非真正的圆满,而是“残弱”形态的最终体现。换言之,完善的存在=残缺的存在,因为在递弱代偿的演化过程中,所谓的“完善”只是依赖性与代偿性的高度强化,并不意味着独立或终极完美。
1. 递弱代偿的最终形态:自觉的存在者
演化的“善果”:自然演化的终点并非实体的强化,而是达成了一种能自觉追问存在的存在者。
核心矛盾:这种“自觉的存在者”(如人类)本质上是最不稳定、最缺乏独立性的存在者,因为它依赖于所有其他存在才能维持自身。
总结:意识的觉醒并不意味着主宰,而是依赖性的极致。人类并非“至高的存在”,反而是“最不独立的存在”。
2. “完善” = “残弱”
作者提出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完善与残缺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回事。
残弱者(低存在度):依赖性最强,必须借助外界存续。
完善者(高代偿度):代偿性最强,最大限度地调动外界资源。
由于代偿的本质就是为了补足存在的弱化,因此所谓“完善”不过是“更复杂的残缺”。
例证:人类的存在悖论
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并未带来自足,反而让依赖性更强。
科技、社会、文化的发展,本质上是为弥补人类本体的不足,而非实现真正的独立完善。
真正独立的存在者(如低等生物、恒星、黑洞等)反而比人类更“自足”,不需要过问其他存在来维持自身。
总结:人类的高度智能不是优势,而是“生存残缺的代偿”,高度文明也不意味着独立,而是“最大限度的依赖”。
3. 反驳亚里士多德与尼采:无所谓“最终的完善”
(1)亚里士多德的“隐德来希”(entelecheia)
传统观念认为,万物的演化是趋向某种“最终完善”。
但本章认为,这种“最终实现”根本不存在,因为每一步完善都意味着新的残缺,每一次进步都是新的不完整。
因此,宇宙中没有任何存在能够达到真正的圆满,所谓的“终极完善”只是虚构的概念。
(2)尼采的“超人”理论
尼采认为,人可以通过意志超越自身局限,成为“超人”。
但作者指出,任何“超越”都只是依赖性的进一步放大,根本无法摆脱代偿法则。
人类越是追求完美,就越陷入自身的缺陷之中,因此尼采的超人并非真正的“超越”,而是对依赖性的误解。
总结:无论是“上帝的至善”还是“人的超越”,都只是残缺的变形,而不是真正的完善。
4. 终极悖论:人类的探索欲望是“自我残缺的自然延续”
为何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为何文明永远在探索新知识?
本章的答案是:这并不是人类的优势,而是人类“生存不完整性”的自然结果。
换句话说,人类的“求知冲动”不是“智慧的证明”,而是“存在的不稳定性”造成的。
结论:人类的“追求真理”并非意志的伟大,而是物性演化中的必然产物,一种永远无法填补的缺陷。
最终结论
完善 ≠ 圆满,而是残缺的高级形态。
意识的觉醒并非独立,而是最大化的依赖。
人类的进步不是超越,而是不断弥补自身不足的代偿。
终极“完善”不可能存在,因为每一种进步都制造新的缺陷。
人类追求真理、理想,并非主动的优势,而是生存不稳定性的自然延续。
最终,人类并非宇宙的“终极形态”,而是最不稳定、最依赖外界的存在者。真正的“完善”并不存在,一切所谓的进步都只是残缺的另一种表达。
三、有何深刻?
本章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彻底颠覆了传统关于“完善”的观念,指出所谓的完善并非圆满,而是残缺的高级形态。人类所追求的“自足”“完美”只是生存脆弱性的表现,而不是力量的象征。本章从存在论的角度,对人类意识、文明进步、哲学探索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 彻底颠覆“完善”与“缺陷”的二元对立
传统观念认为,“完善”是进步、圆满,而“残弱”是衰退、缺陷。
但本章指出,两者本质上是一回事——完善并不意味着独立,而是意味着最大化的依赖与代偿。
人类的“完善”只是通过外部资源来弥补自身缺陷,这种代偿的本质恰恰证明了其“残缺”。
例如,科技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复杂化、智能的进化,并非人类超越的象征,而是“残缺性”不断扩大、代偿不断增强的过程。
2. 重新定义“存在的价值”:人类并非优越的存在
传统哲学认为,人类是宇宙中最完美的存在,因其具备思考能力、创造力。
但本章指出,人类反而是最不稳定、最不自足的存在者,因为人类必须依赖所有其他存在才能维持自身。
例如,相比于简单生物(如细菌、昆虫)或自然天体(如恒星、黑洞),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其脆弱,必须通过文化、科技、社会系统等复杂的“虚存”来代偿自身的生存缺陷。
人类的存在方式,恰恰体现了宇宙存在度趋弱的极端形式,而非进化的巅峰。
3. 彻底否定“终极完善”的可能性
传统哲学,如亚里士多德的“隐德来希”(entelecheia)和尼采的“超人”理论,都假设存在某种最终的完善目标。
但本章指出,没有任何存在能够达到最终的完善,因为完善本身就是不断弥补残缺的过程。
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新的“缺陷”,使得所谓的“完善”变成一个无止境的、永远无法真正完成的循环。
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解决了一些计算和决策问题,但又带来了伦理、控制、依赖性等更复杂的挑战。
“完善”只是不断放大的“残缺”,追求完善的本质是承认自身的无能。
4. 重新解读人类的求知欲:求知不是智慧的证明,而是生存不稳定的结果
人类不断探索真理、追求知识,通常被视为高等智慧的标志。
但本章指出,求知的本质不是自信,而是不安定感的外在表现。
如果人类本身是一个真正自足的存在,就不需要不断寻找外部答案,正因为人类在本质上是缺陷性的存在,才会有永无止境的求索。
这与现代认知科学中的“预测编码理论”不谋而合,即:大脑之所以不断探索,是因为它无法容忍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正是生存脆弱性的体现。
最终结论
完善 = 残缺,完美并不存在,一切进步都是在弥补新的不足。
人类并非宇宙最优越的存在,而是最不稳定、最依赖外界的存在。
终极完善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次完善都带来新的残缺,形成无止境的代偿循环。
人类的求知欲不是智慧的象征,而是存在脆弱性造成的必然现象。
最终,人类的“完善”并不是进化的巅峰,而是宇宙存在趋于极弱阶段的最终表现。
四、有何批判?
尽管本章提出了“完善即残缺”的深刻观点,并成功地解构了传统关于终极完善的观念,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然存在可以批判和商榷的地方:
1. 过度将“完善”等同于“残缺”,是否混淆了不同层面的意义?
本章认为,所谓“完善”只是更高级的“残弱”,即依赖性更强、代偿性更高,并非真正的独立。
但这一观点可能过于绝对,忽略了“完善”可能具有的相对意义。
例如,在生物进化中,某些物种的“进化”虽然增加了对环境的依赖(如人类依赖社会、科技),但同时也确实提升了生存优势和适应性。
如果“完善”只是更复杂的“残缺”,那么为何人类的寿命、健康水平、生产力等客观指标持续提高?这些“进步”是否真的只是缺陷的放大?
2. “人类是最不优越的存在”是否过于悲观?
本章强调,人类的高度依赖性证明了其“最不优越的存在地位”。
但这种观点可能忽视了依赖性本身的演化价值:高度互赖的系统并不一定意味着脆弱,反而可能带来更强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例如,人类社会的复杂性虽然增加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依赖,但也提升了整体的生存能力(如医疗、农业、科技的进步)。
如果高度依赖性 = 残缺,那为何人类社会的高度协作反而让文明得以繁荣?
3. 终极完善真的不可能存在吗?
本章认为,“最终的完善”无法实现,因为每一次进步都会制造新的缺陷,形成无止境的代偿循环。
但这是否意味着,所有存在都只能不断衰弱,而无法达到某种稳定或平衡的状态?
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虽然表明宇宙整体趋向无序,但局部系统(如生命、生态、社会)仍然可以维持长期稳定,并非所有演化都是递弱的。
是否可能存在某种高度稳定的演化形态,能够维持自身,而不必依赖不断的代偿?例如,某些长寿物种、稳态生态系统、甚至未来的人工智能社会?
4. 人类的求知欲只是“生存脆弱性”的产物吗?
本章认为,人类之所以不断追求真理,不是因为智慧或超越性,而是因为生存的不稳定性驱动了求知的本能。
但这个观点可能过于简化,因为求知不仅仅是为了填补缺陷,还可能是一种创造性驱动的探索行为。
例如,数学、艺术、哲学的探索并不直接服务于生存需求,而是出于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如果求知只是生存焦虑的产物,那么为何人类会去思考超越生存本能的问题,如宇宙的起源、存在的本质?
最终批判总结
“完善 = 残缺”是否过于绝对?——进化中的完善可能带来新的问题,但不代表所有完善都是更深层的缺陷。
“人类是最不优越的存在”是否忽视了依赖性的价值?——互赖性可能是生存优势,而非纯粹的脆弱性。
“终极完善不可能存在”是否忽略了稳定性?——是否存在某种形态的稳定完善,而不必持续递弱?
“求知欲只是脆弱性的产物”是否低估了创造性?——人类的探索可能不仅仅源于焦虑,还可能是一种自主的创造冲动。
最终结论:本章提出的“完善 = 残缺”观点具有颠覆性,但在某些方面可能过于悲观和绝对化,忽略了演化的正向可能性以及稳定系统的存在。人类的高度依赖性未必意味着脆弱,求知欲也未必只是生存焦虑的产物,而可能是宇宙演化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人类的探索欲望是“自我残缺的自然延续”
觉醒意味着代偿的最终形态 - 毁灭。
所以涅槃总是意味着死亡。
为何随着阅读的深刻,那种绝望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