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失存灭归
一、原文
严格地讲,“灭亡”一词不如“灭归”一词用义恰当,因为通常所谓的灭亡事件无非是指某一存在物向另一低级层位上还原或回归,这个归原的幅度未必一定要回落到所有存在层次最原始的基点上,它可能复归于任一中间层位,然后从那里重新“生长”。
从表面上看,“灭归”无疑是“演化”的逆动过程,然而它毕竟不是演化的另一指向,而是演化的临时告竭。
因此严格说来,自然演化运动是不可逆的,“逆”则造成演化的中止,而绝不是演化的转向。换言之,灭归过程不能被视为演化过程的辩证逆转,反而只能被视为演化过程的变态继续。
诚然,灭归者到底只能失存于存在之中,或者说失存于衍存之内。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存在永恒不变,即存在绝对地存在着。可这不失的“存在”只是一个空洞的抽象,而具体的存在却因此反而无从衍存。
【“衍存”乃是指衍化递进的动态存在;“存在”乃是指表象平面上的静态衍存。前者是具体的存在;后者是存在的抽象。】
所以才说存在是一个不间断的流程(一如伯格森所谓的“绵延的存在”),或是一个本质上具有某种无差别动势亦即同一规定性的流程(一如达尔文所谓的“自然界里没有飞跃”),而“流程的存在”或“存在的流程”无非就是代偿衍运的存续,它可能因递弱而流失,但“失”也失之于“存在之流”,于是它得以永存,或曰“实现为相对存在”。
基于此,可知任何灭归现象都是相对存在的转化形态,却不是代偿演运的转化形态,毋宁说,它只不过是某一狭隘系统的代偿终极形态。由于小至一个原子或分子,大到一个天体或星系,相对于整个宇宙或整个存在而言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质点而已,因此,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所谓“存在”本身依然是丰满的、制衡的,并在前述那个有限的衍存区间内流变不止地存在着。
【我们所处的这个大爆炸中生成的“宇宙”,大抵也只是一个“存在中的质点”或“存在流的段落”亦未可知。从逻辑上讲,似乎总得有一个“终点”与“起点”相交的契机才能“自圆”(“辩证”之于“逻辑”的规定即见于此),然而妄猜是无济于事的,须知正是由于无可自圆才令人类这种妄猜者得以衍运而生。也就是说,在“我辈”尚未过渡到“非我”的失存境界之前,最好不要一味地追求圆融,尽管这实在是一种发自“前我”的情不自禁的冲动,也须有所克制为宜。】
二、解读
本章围绕“灭归”这一概念展开,强调灭亡并非真正的消失,而是存在形态的回归和转换。自然演化运动是不可逆的,个体或局部系统的衰竭(灭归)只是其能量耗竭后的必然结果,而整体的存在仍然流变不息。
1. 灭归 vs. 灭亡:存续的不同形态
传统观念中的“灭亡”通常被理解为终结,而《物演通论》认为,这种理解过于表象化,真正准确的概念是“灭归”。
灭亡(衰竭):存在度趋向于零的极限状态,表现为个体、系统或现象的终结。
灭归:并非彻底消失,而是向较低级层位的回落或回归,这种回归可能停留在某个中间层次,并从此重新生长。
例证:
物理、化学、生命体的衰亡过程,并不意味着它们的彻底消失,而是元素、能量、信息的重新分布。
生命体死亡,其物质组成仍然回归到自然界,为新的生命或系统所吸收。
关键结论:
灭归是局部存在效价递减的终极形态,但不是整体存在的终结。
个体的消失并不影响整体存在的存续和演运。
2. 灭归≠逆演化:演化是不可逆的
从表面上看,灭归似乎是演化的逆过程,但实际上,它只是演化的局部终点,并不会改变整体的演化方向。
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
个体层面:某种生命或系统的衰竭不会回到过去的形态,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作用于自然。
整体层面:宇宙从低熵状态向高熵状态发展,不会回溯。
能量层面:任何局部系统的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即便出现局部的低熵恢复(如生命的繁衍),整体趋势仍然不可逆。
结论:
灭归不是逆演化,而是演化的临时告竭。
灭归过程不能视为演化的反向辩证,而是它的变态延续。
3. 存在的流动性:整体不会消失
本章提出,存在并非静态的,而是动态衍化的流程,即一种持续的、无间断的演变。
伯格森的“绵延”概念:
认为存在不是一系列孤立的静态状态,而是一个持续流动的过程。
达尔文的“无飞跃”原则:
生命演化没有突然的断裂或逆转,而是稳定的渐进演化。
即便个体或局部存在因灭归而衰竭,整体仍然持续流变:
宇宙层面:星系、恒星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宇宙的终结,而是物质的循环与再生。
生命层面:生物的个体死亡并不影响生命整体的延续与进化。
社会层面:文明可能衰落,但知识、文化和技术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延续。
关键点:
灭归只是局部形态的转换,并不影响整体的存续。
整体存在效价始终在流动与制衡之中。
4. 终极思考:存在是否有终点?
本章还探讨了一个终极问题:存在是否会最终消失?宇宙是否有尽头?
现有的宇宙可能只是更大存在流中的一个质点。
逻辑上,似乎需要一个“终点”与“起点”的交汇才能自洽,但人类的推测本身就是演化的产物。
过度执着于“终极圆融”是人类的本能,但并不意味着宇宙需要满足这种逻辑需求。
最终结论:
灭归是局部存在的必然终点,但整体存在仍然持续。
存在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流变的动态演运过程。
不要执着于终极解释,因“存在流”本身才是唯一的永恒。
总结
灭亡并非真正的终结,灭归更准确地描述了存在形态的回归。
演化不可逆,灭归只是局部能量递减的终点,而非反向演化。
个体可能失存,但整体存在始终持续,流变不息。
人类不应执着于寻找“终极自洽”,而应接受存在的流动性。
最终结论: 灭归不是消失,而是形态的转换;存在不是静止,而是流变的过程。
三、有何深刻?
本章的核心深刻之处在于,它颠覆了传统对“灭亡”的理解,指出灭亡不是彻底消失,而是存在形态的转换和回归。
1. 灭归 ≠ 终结,而是存在的递变
传统观念认为灭亡意味着彻底消失,但灭归强调的是局部系统的耗竭与降级回归,而非整体消亡。
例如,个体生命的死亡只是其物质形态的转换,宇宙中的天体衰亡也只是物质能量的重新分配。
因此,灭归是局部的衰竭,而不是整体的终结。
2. 演化不可逆,灭归不是逆演化
乍看之下,灭归似乎是演化的逆过程,但实际上,它只是演化的局部终点,而非方向的逆转。
自然界中,无论是生命系统、物理系统,甚至社会系统,演化始终朝着单向推进,不会回溯。
灭归只是局部系统的衰竭,并不影响整体的持续演运。
3. 存在是流变,不应执着于终极解释
伯格森的“绵延”概念、达尔文的“无飞跃”原则都说明存在是持续的过程,而非静态实体。
现实中的“失存”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消失,而是融入整体流变之中。
人类往往执着于寻找“终极圆融”或“终点意义”,但本章指出,这种执念本身就是演化的一部分,而宇宙未必需要满足这一逻辑需求。
最终结论
灭归不是消失,而是形态转换;存在不是静止,而是持续流变的过程。个体可以失存,但整体存在不会终结,而是不断演运。
四、有何批判?
1. 过于强调“转换”,可能掩盖了真正的终结可能性。
本章认为灭归是存在形态的转换,而非真正的消失。然而,这种强调“转换”的视角可能低估了系统彻底崩溃、无法再生的情况。例如,宇宙的热寂状态(熵增至极限)是否意味着最终的消亡?如果所有能量都无法再被利用,是否仍能称其为“存在”?
2. “整体不灭”可能是一种逻辑上的推测,而非物理事实。
本章基于局部灭归推导出整体存在的持续性,但这并不必然成立。即便当前宇宙的灭归现象都表现为形态转换,这也不能证明整体不存在真正的终结。例如,如果宇宙本身具有一个终极熵尽点,所有物质、能量都趋向均衡而无法再生,那么“存在流变”的假设可能无法持续。
3. 忽略了“存在”与“意识”的区分。
物质的存在可以通过转换延续,但意识是否能灭归?个体生命灭亡后,意识并未以某种形式归回更大的整体,而是彻底消失。若存在只是无意识的物质流变,那么灭归的意义何在?这涉及“存在的存续”与“个体体验的终结”之间的鸿沟,可能是本章未能解决的悖论。
总结批判 灭归理论虽然提供了一种避免彻底消亡的解释,但它可能掩盖了终极消亡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宇宙熵增、整体热寂、意识终结等极端情况下。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灭归是局部存在效价递减的终极形态,但不是整体存在的终结。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