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剖析存在
一、原文
可见,无论对于抽象的存在势态抑或具体的存在事物而言都有三个不同的视角需要剖析,否则囫囵的存在概念不免照旧是一团迷惘:
a.基于存在阈(Ts)的合成状态,可以明察代偿的十足效价,即对于一切自身存在度必失的存在者来说,非代偿则无以存续,而且代偿的幅度反比于存在度的失量而递增,代偿的形迹从此可以测度,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度与代偿度以等价互补的方式相混淆,致使代偿现象直接显现为存在性的本体而无从区分,结果造成所有存在者之存在阈在总体上延展成一条平行等位线的假相,即站在这条代偿等位线上看,万物的存在(特指“可存在性”)似乎是无差别的,因此甚至湮灭了存在性的概念本身。
于是,“存在”僵化为客观的或主观的“对象”,殊不知“存在”本来是“存在性”弱化代偿的展开过程,这是既往所有哲学浑然不能自觉的痼疾所在。
海德格尔对此似有所悟,故将“存在”注解为“临场”或“此在”,然而,此在者何以要“临场”?临场者何以能“澄明”?却是海氏本人以及存在主义哲学讳莫如深的基底悬惑。
b.基于代偿度(Cd)的扩张态势,代偿过程分外夺目,它直接呈现为整个存在系列的舒展过程和丰化过程,即对于一切表达为代偿产物的存在者来说,代偿就是存在本身,亦即代偿度的增势就是存在性的体现。
于是,在对代偿的底蕴缺乏探究的前提下,代偿的效价就呈现出自我膨胀或趋于强化的倾向,由此造成这样一种幻影:仿佛代偿度的扩张就是存在性的扩张,一切存在者之所以能够继发性地衍化出来和拓展开去,就是凭借了自然存在体系中某种固有的自强本性,至于造成表面上的存在性如此自发扩张的深在原因是什么,却完全被显而易见的代偿增量或代偿“强势”所屏蔽,换句话说,站在代偿进程的单方面看,万物的存在和演化不免呈现为达尔文式的进化论形态,这就是哲学性的进化论观念得以在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广泛扩散的原因之一。
c.基于存在度(Ed)的萎缩态势,代偿所表达的演动矢量才变得可以理解,由于存在力度的单纯萎缩或单向流失使存在本身难以成立,代偿过程必须随之为其张目,倘若代偿不足,即造成灭归形式的失存后果,反之,充分代偿则支持着存在得以衍续。
代偿由此达成存在性的内涵和外延的统一,亦即代偿过程就是存在度趋于衰变的展开过程,换言之,代偿度是存在度的实现,存在度是代偿度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代偿度与存在度原本属于同一回事。
因此,它们以同一的倾角或斜率推动着衍存偏位线的延展,站在这条趋于下倾的偏位线上看,正是代偿过程本身使存在性或存在度的递弱进程成为现实,即是说,代偿过程既是存在度的载体,又是存在度的失落,它使存在得以存续,也使存在趋于失存。
二、解读
《物演通论》第四十章《剖析存在》试图以三重视角(存在阈 Ts、代偿度 Cd、存在度 Ed)对“存在”进行本体、现象与功能层面的哲学解构,其核心意涵如下:
1. 基于“存在阈 Ts”的视角:揭示“存在”假象的结构性来源
这一视角认为,万物虽然处于不同的存在度/代偿度状态,但由于所有存在者都维持在统一的“存在阈”等位线上,便造成了一种“存在者平等”或“同等可存在”的幻象。哲学上,这种误解导致“存在”被僵化为“对象”——无论是实体还是意识中的对象。作者批评传统哲学(包括海德格尔)未能意识到“存在”其实并非静止之物,而是由代偿性维持存在阈稳定的过程。因此,“存在”不是静态客体,而是一种动态的维稳机制。
要点: 存在不是给定物,而是通过代偿维持的、趋于失衡的结构。
2. 基于“代偿度 Cd”的视角:指出进化论的幻觉来源
站在代偿扩张的角度观察,存在世界表现出一种“自我增强”“不断进步”的表象,如物种进化、社会复杂性提升等。作者指出,这种“强势感”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代偿的表面增量,而未追溯其背后源于存在度流失的驱动本因。这种单向解读造成了“进化主义幻觉”:以为代偿=进步,从而把存在误解为一种不断膨胀的积极趋势,而忽视了其本质是对失衡的应激补偿。
要点: 代偿看似增长,实为被动补漏;进化论是一种代偿强势的文化误读。
3. 基于“存在度 Ed”的视角:厘清代偿的本质是“递弱的展开”
作者强调,若不从存在度的萎缩角度切入,我们无法理解为何必须代偿。存在原初的“自然态”是不断衰减的,代偿只是一个被动维稳机制。代偿和存在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一个流失-递补的统一体。存在不是先于代偿而存在,而是通过代偿被实现出来;同理,代偿不是超越存在的“力量”,而是存在度流失的回响。
要点: 代偿与存在是同一动态的两种刻度,一个是过程,一个是趋势。
总结
这一章的最大贡献是对“存在”的去本质化处理——“存在”不是静态所是,而是动态所为(doing being)。作者利用存在阈、存在度、代偿度三维度,打破“存在即实体”的古典思维框架,将“存在”转化为一个由衰减引发补偿,再由补偿延续衰减的连续循环过程,从而彻底改变我们对本体论的基本理解。
这是从康德和海德格尔以来对“存在”命题最系统、也是最偏向结构动态化的一种哲学处理方式。
三、有何深刻?
《物演通论》第四十章《剖析存在》的深刻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每一点都切中传统哲学对“存在”问题处理的盲点或误区,具备高度的本体论启发性:
1. 将“存在”从静态对象还原为动态过程
作者批判传统哲学(包括海德格尔)的“存在”观被僵化为“客体”或“对象”,指出“存在”其实并非一个固定可指的实体,而是一种动态维持在存在阈之上的代偿展开过程。这打破了“存在=某物存在着”的传统范式,改为理解“存在=为了维持存在而不断进行的努力”。这是对存在问题的运动化、过程化的根本转向。
2. 指出“代偿”是存在本体的关键机制
传统哲学中,“演化”“变化”“生成”往往被看作附属于存在的“性质”或“现象”,而本章则颠倒了这个关系:存在之所以存在,靠的就是代偿机制。代偿不只是修补缺口,而是存在得以成立的机制性前提。这种观点深刻地重新定义了“存在性”——它不是“实有”,而是“不断补偿实无”。
3. 打破“进化=进步”的文化迷思
本章对“进化论”文化的哲学批判非常深刻:我们常误以为演化带来的是更强、更高级的存在形态,实则这只是代偿效价暂时“看起来强”的假象。实际上,演化是为了对抗存在度的递减趋势,是弱化后的修复性展开。这一洞见具有解构意义,它戳破了技术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所建构的“历史向上螺旋”的幻觉。
4. 存在度与代偿度是“共构”的统一机制
本章最具哲学厚度的地方在于它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存在度是代偿度的本质,代偿度是存在度的实现,两者并非因果关系,也不是主从关系,而是如波与粒、正与负般的同体双面。这种“结构统一性”揭示了一个动态平衡系统中,本质与功能、能量与补偿、存在与失落之间复杂而精准的关联。
5. 建立本体论的三重视角分析模型
通过存在阈(整体衡量标准)、代偿度(展开趋势)、存在度(内在质量)的三维模型,作者为“存在”提供了一个可测度、可解释、可延展的哲学结构,使本体论从玄学式的冥想走向了近乎系统论的逻辑框架。这种结构性的视角统一是哲学方法论上的一次跃进。
这章的深刻性在于:它不是用“高深”的新术语,而是用结构上的重新定义,将哲学最古老的问题重新打开,把“存在”从一个被动的结论,变为一个持续展开的矛盾过程。这不只是“物演”视角的深化,更是对整个人类思维方式的一次挑战。
四、有何批判?
1. 存在与代偿的“统一性”仍带有循环论证倾向
作者将“存在”视为“代偿的过程”,又称“代偿是存在的展开”,这种互为定义的模式虽然哲学上看似统一,但容易陷入循环论证的陷阱:代偿为何成立?因为存在度递减;存在为何存在?因为代偿成立。这种结构虽具解释力,但在严格逻辑上缺乏外部自洽的起点——没有真正“解释”出一个可检验的起源机制。
2. 过度引申“代偿”使其泛化成万能解释
将万象归结于“代偿”,确实提供了统一视角,但也可能陷入解释力过剩、预测力不足的问题。代偿作为本体机制的概念,一旦无限扩展,容易变得不可证伪,失去哲学应有的清晰边界。例如,若一切存在都是代偿,那“非存在”或“断裂”是否也可以用代偿解释?如此一来,代偿便成了空泛的叙述框架。
3. 对“进化”与“自强”的批判过于绝对
作者将“自强”看作“弱化的假象”,并否定进化趋势中任何“提升性”意义。虽然这是对达尔文主义的有力反思,但其立场过于悲观与排他,忽视了在多种环境中确实存在某些“高度结构化”“高度整合”的系统,其生存效价虽然脆弱,但功能多样性与系统冗余使其在某些方面更具持续性。例如:社会组织、信息系统、人脑。
4. 哲学语言密度高,但缺乏案例支撑
本章高度抽象的“存在-代偿-阈”三元系统虽然精致,但并未提供足够的跨学科或经验性验证支撑,使得其论述过于封闭在自身体系内。对比海德格尔、德勒兹等哲学家通过文学、艺术、生物演化、语言学等案例联动阐释“存在”,本章相对显得“干讲结构”,影响其思想穿透力与跨界传播力。
5. 与现象学和感知论的连接过于简化
作者提到“感知与被感知”为存在的基础机制之一,但在处理“知-感”的生成问题上停留在结构性描述,缺乏对感知发生机制的深入分析。感知不是单纯“属性被展开的表现”,更涉及神经机制、环境嵌入、语义调节等复杂层面,若要建立跨领域共识,还需更深入地对接认知科学与语言哲学。
综上,本章虽然在哲学逻辑和结构图式上极具创造力,但也暴露出“概念自洽而经验脱钩”的倾向,需要补充更多实证支撑与跨学科对话,才能让“代偿视角”从宏观命题走向精细实践。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无。
依然显得重复。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