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伪在与危在
一、原文
显然,虚存压倒实体乃是自然实体自身趋于倾圮的产物。
也就是说,虚存的扩展式显现表达着实存的虚弱性或弱化度,它还直接体现着某种趋向于“伪存”和“危存”的自然动势——因此它就是那个倾圮之势本身。
所谓“伪在”并不是“非真实的存在”之意,而恰恰是“真实的存在”(“实体”或“实在”)自身正在失去其真正坚实的存在性之意。
坚实的存在性(指高存在度的原初始基存态)被不坚实的存在性(指低存在度的后衍代偿属性)所取代,而不坚实的存在性居然可以发展到标榜独立的程度,且自以为自己是最真实甚至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如柏拉图认为“理念”的恒稳性高于实物,由以证明“理念是存在的本原”;又如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以及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等等),是为“伪在”。
它与“虚存”是同一种存态的不同存在阶段,是继实存支配虚存之后,虚存反转过来支配实存,且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扭曲实存的那样一种特定存在状态。(详见卷二及卷三)
所谓“危在”,望文生义即可。但特别应该留心更深一层的意蕴:即在虚存支配了实存的“伪在”阶段之全过程中,伪在方式将继续不折不扣地贯彻递弱代偿衍存法则,也就是在同一实存载体之上进一步削弱该载体的存在度,并相应扩展其业已分外嚣张的属性代偿,虽然此种代偿的质态会另具特色。而且,造成上述更其危化的存在形势之祸首,正是那依赖于实存载体的虚存属性本身,是为“危在”之狭义。(详论亦见于卷二、卷三)
依据伪在和危在之宗旨,才可以将这种支配着实存的虚存本身也视为一层相对独立的“存在”,故此,我在后文中仍然沿用“精神存在”、“智质存在”等词项。但读者切不可忘记既往之哲学对这些词义不加考究所造成的麻烦后果。
在递弱演化的自然进程上,虚存代偿对于维系摇摇欲坠的存续日显重要,这是由于自为存在者的自为性——即复杂到超越于实体之上的属性代偿足以构成某种自觉的虚存即伪在态势——正是其特定存在性(或“可存在性”)的基本凭借和直接体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物的智质存在和精神存在是宇宙演化系列的临末代偿属性或极端代偿形态,而生物,尤其是其最高发展阶段的智性生物大概是自然本体存在度趋近于零的可悲载体。
【海德格尔的“此在”就这样“临场”(“Anwesen”,海氏用词)了,而且一旦“临场”当然就呈现为“敞开的”、“澄明的”状态,只是不知如此一尊“在场者”怎么竟变成“存在”的“本体”或“存在主义”的“人学本体论”。】
总而言之,表现在人类身上的最完善的生物能,无非就是自然存在度趋近于至弱阶段的最高代偿属性或最后代偿方式而已。
【说到这里,读者已不仅可以正面回答莱布尼茨那惊人的一问:“为什么存在者在而无却不在”(须知此前的哲人们大多不能从本体论的角度正面回应这一问题,于是要么回避之,要么迂回到认识论的角度上虚与周旋。)而且,如果能够耐心地研读下去,读者还有望进而明了既往的哲学家连问也未敢直问的问题:“为什么一切存在者——包括人类本身在内——非要如此这般的存在不可?”(须知这个问题非但涉及一般存在者的存在本质,尤其涉及人的存在本质,而这正是哲学得以成为一门重要学问的落脚点。)】
二、解读
本章探讨的是当精神(虚存)主导物质(实存)时,存在所呈现出的“伪在”与“危在”状态。作者提出,虚存的扩展不仅是物质衰弱的结果,而且最终会反过来支配物质,进一步削弱实存的存在度。这种趋势不仅塑造了意识、思想、文化等人类独有的属性,同时也暴露了生物特别是人类在宇宙进程中的脆弱地位——即自然存在趋近于至弱阶段的极端代偿形态。
1. 伪在:当虚存取代实存
“伪在”并非虚假的存在,而是物质(实体)在不断衰弱的过程中,逐渐被其自身的虚存属性所取代的状态。
伪在的本质:
物质(高存在度的实体)随着衰减,被低存在度的“代偿属性”逐步取代,而这些代偿属性开始标榜自身为“真正的存在”。
例如,意识、观念、思想等非实体的东西,开始凌驾于物质实体之上,并自认为是真正的实存。
哲学史上的伪在案例:
柏拉图:理念高于实物,认为理念才是存在的本原(“理念世界”)。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将思想认定为最根本的存在依据,而非物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彻底否认物质实体的独立性,认为世界仅是感知的集合。
伪在的演化机制
最初,实存支配虚存:
物质主导精神,意识仅作为附属属性存在。
之后,虚存反过来支配实存:
精神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凌驾于物质之上,并改变物质的存在方式。
最终,虚存标榜自身为唯一真实的存在:
物质被削弱到依赖精神属性生存,而精神却自认为是真正的“实存”。
总结:伪在的核心在于,当精神(虚存)压倒物质(实存),并宣称自身才是真正的存在时,实体便进入了伪在阶段。这一趋势不仅出现在哲学思维中,也体现在科技、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如虚拟经济、数字化生存等)。
2. 危在:当伪在继续恶化
“危在”是伪在进一步发展导致的极端状态,即虚存不仅压制实存,还反过来加速实体的衰弱,最终可能导致实体的彻底崩溃。
危在的本质:
伪在阶段的持续会进一步削弱物质实体的存在度,使其逐渐失去自我维持的能力。
结果是,实体依赖的虚存属性(如精神、技术、信息)变得越来越强大,反过来加速了实体的解体和消亡。
危在的典型表现:
生物进化:
人类的智力和精神活动极端发达,但生物层面的生存能力(如自然适应性、体能、免疫力)却变得脆弱。
社会文明:
科技、信息、资本等虚拟化系统日益支配物质世界,但这些系统若崩溃,现实世界可能陷入极端混乱(如金融危机、生态危机、AI 失控等)。
宇宙层面:
当宇宙进入晚期阶段,物理实体的广延性不断缩小,能量趋向耗尽,宇宙本身可能进入类似“危在”的状态(如热寂)。
危在的演化机制
伪在阶段:虚存开始支配实存。
危在阶段:虚存的膨胀进一步削弱实存,使其无法维持自我存在。
最终可能导致完全的“失存”:即物质彻底崩解,仅剩下无实体依存的“空存”状态。
总结:危在的核心在于,当精神(虚存)不仅取代了物质(实存),还加速物质的衰亡,导致整个实体系统趋向崩溃时,存在就进入了“危在”阶段。这一趋势不仅适用于生物、社会,也可能适用于宇宙的最终演化。
3. 终极思考:人类是“危在”的载体?
本章最后提出一个极具冲击力的观点:人类可能是宇宙存在度趋近于零的可悲载体。
人类的高等精神能力,不是进化的终点,而是物质濒临极端衰弱时的代偿机制。
人类对意识、文化、思想的依赖,实际上是生物存续度极端递弱的表现,而非真正的优势。
换句话说,文明的高度发展,可能并非进化的成功,而是存在衰退到极端阶段的信号。
总结:如果伪在与危在是存在递弱的终极状态,那么人类可能正处于这一过程的最末端,而非演化的巅峰。
最终结论
1. 伪在:当虚存压倒实存
物质(实存)衰弱,精神(虚存)成为主导,并误认为自身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例子:柏拉图的“理念”、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贝克莱的“被感知即存在”等。
2. 危在:当伪在加速实体的崩溃
物质进一步衰退,完全依赖虚存而生存,但虚存的膨胀又加速了实体的灭亡。
例子:人类文明对虚拟技术、意识形态、资本体系的极端依赖,反而带来生存危机。
3. 人类是否是“危在”的终极体现?
人类的高度精神发展,可能并非优势,而是存在趋弱的最后代偿。
如果危在持续下去,最终可能导致物质世界的完全失存。
哲学意义:为何一切存在者必须如此存在?
作者在本章结尾回应了莱布尼茨的终极问题:
“为什么存在者在,而无却不在?”
因为存在是递弱代偿的过程,精神的扩展正是物质衰减的结果。
“为什么一切存在者必须如此存在?”
因为存在无法脱离递弱与代偿,实存终究会向虚存转化,而人类的精神存在正是这一进程的最极端表现。
最终结论:伪在与危在揭示了精神存在的终极代偿本质,它不仅支配物质,也加速物质的崩溃。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可能并非进化的胜利,而是存在衰败的征兆。
三、有何深刻?
本章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揭示了精神(虚存)主导物质(实存)后,存在所面临的根本性危机。传统哲学多关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但本章进一步指出,当精神性凌驾于物质性时,反而可能导致物质的持续衰弱,最终使整个存在进入“危在”状态。
1. 伪在:精神凌驾于物质的假性稳固
“伪在”并非虚假的存在,而是指当精神(意识、观念、理念)标榜自身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并取代物质的主导地位时,物质本身的存在度反而在不断衰减。
这一观点深刻地批判了柏拉图、笛卡儿、贝克莱等传统哲学,他们认为理念、思维比物质更真实,但本章揭示,这种观念本身正是物质趋弱的产物,而非真正的“更高存在”。
2. 危在:虚存的反噬导致实存的危机
伪在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危在”,即精神不仅取代物质,还反过来削弱物质的稳定性,使其更接近崩溃。
例如,人类的高度智能发展,使物理生存能力下降,依赖科技、资本、信息体系维系文明,但这些“虚存”越强,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掌控力反而下降,最终可能导致生存危机。
3. 人类作为“危在”的终极体现
本章最具冲击力的观点是,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可能并非进化的胜利,而是宇宙存在趋弱的终极表现。
人类的精神能力看似进步,但本质上是物质趋弱的代偿手段,如果这种趋势持续,最终可能导致物质世界的完全失存。
最终结论
伪在揭示了精神主导物质的假性稳固,危在揭示了虚存反噬实存的终极危机。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可能是物质存在趋弱的最后挣扎,而非真正的演化成功。
四、有何批判?
尽管本章提出了精神(虚存)支配物质(实存)后,存在会进入“伪在”与“危在”状态的深刻观点,但仍存在以下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1. 伪在是否过于贬低精神的独立性?
本章认为,当精神(虚存)开始支配物质(实存)时,就进入了“伪在”状态,即精神的主导地位是物质衰弱的产物,而非真实的进化。
但这种观点可能过于强调精神的依附性,而忽略了意识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例如,人类的科技、艺术、哲学、数学等精神产物,并不完全依赖物质生存,而是能够自我驱动、推动物质进化。精神不仅仅是物质的“代偿”,它也在塑造新的现实。
如果精神只是“物质衰弱的产物”,那么为何某些文明(如古希腊、文艺复兴)在物质发展相对稳定时仍然产生强大的思想进步?
2. 危在是否过于悲观?精神支配物质是否一定导致危机?
本章认为,当精神主导物质的趋势持续,最终会导致危在,即物质彻底衰弱、无法维持自身,从而陷入崩溃。
但这种推论是否过于线性?精神的增强未必一定导致物质的崩溃,二者可能是一种动态平衡,而非单向递弱。
例如,人类通过科技进步(如生物工程、人工智能)强化了对物质世界的控制,而不是完全削弱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虽然越来越依赖信息、资本、技术等“虚存”体系,但这些体系也在不断增强人类对自然世界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削弱生存能力。
3. 人类真的是“危在”的终极体现吗?
本章暗示,人类的高度精神化(意识、思想、技术)是宇宙存在趋弱的极端表现,意味着我们正处于物质走向终结的末期。
但这个观点可能忽略了另一种可能:精神的高度发展,或许是物质演化的自然阶段,而非终结状态。
例如,从简单生命到复杂智能生命的进化过程中,精神和物质始终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单向递弱的关系。
如果精神的发展真的是“危在”的表现,那为何自然选择会推动复杂智能生物(如人类)的进化,而非阻止它?
4. 伪在与危在的判断标准是否过于绝对?
本章似乎在暗示:只要精神(虚存)开始主导物质(实存),那么存在就进入了伪在和危在的阶段。
但这种划分是否过于绝对?如果一个系统能够长期稳定地运作,即便精神支配物质,也未必一定是危机状态。
例如,互联网、数字经济、AI 等现代文明体系,本质上都是“虚存”主导的,但它们并未直接导致物质世界的毁灭,反而提升了人类对环境的控制力。
最终批判总结
伪在是否过于贬低精神的独立性? —— 精神不仅是物质的代偿,也有创造性和塑造现实的能力。
危在是否过于悲观? —— 精神增强不一定导致物质崩溃,可能是一种动态平衡。
人类真的是“危在”的终极体现吗? —— 精神的高度发展可能是演化的正常阶段,而非物质衰亡的标志。
伪在与危在的判断标准是否过于绝对? —— 精神主导物质未必一定导致危机,关键在于是否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平衡。
最终结论:伪在与危在的概念虽然揭示了精神与物质的动态关系,但可能过于强调物质的衰弱性,忽略了精神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科学与文明的发展,或许是精神与物质协同演进的过程,而非单向递弱的趋势。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人类可能是宇宙存在度趋近于零的可悲载体。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