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存在与代偿的含义
一、原文
同样,有了表达下倾动势的偏位线,存在效价就成为可以测量的变项参数,即从存在度下倾线上取任意一点向下做垂直于坐标横轴的线段,其反映在坐标纵轴上的高度,就是处于该存在度位点上的存在物所具有的存在效价或存在度的测定值。 从上述测量关系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存在与代偿的真切含义:
a.所谓“有功代偿”或“无功代偿”的“功”,是将潜含在属性中的代偿之“效价”转化成某种体现于存在或服务于存在的“做功”,亦即让自为的功效得以在存在性的构成中显现,此种显现仍须沿着存在阈的恒定基准进行。即是说,上述有关存在度的测定值直接就是该存在物自在程度的参数,由于存在度与代偿度呈反比相关,因此,在存在阈的平行线下对存在度参数的补充值就是代偿度的参数,亦即直接就是该存在物的自为程度的参数。
b.随着衍存偏位线的逐步下移,衍存者的自在性日趋萎缩,代偿性的自为空间相应增大,这个自为空间就是自为者的活动空间或行为空间,也就是自为者的活化样态的总和。
换句话说,如果从自在的感应性发展出自为的感知性,则这个自为空间的扩张态势就构成感知此岸的扩张空间;
如果从自在的被动性发展出自为的能动性,则这个自为空间的具体容积就构成能动者当时自由度的框范;
如果从自在的物理波动发展出自为的心理波动,则这个自为空间的递增幅度就构成心理波动的振幅增势;
最后,如果从自在的物类聚合发展出自为的社会整合,则这个自为空间的逐步拓展就构成社会结构的繁化进度。
总而言之,代偿所做的“功”将随着代偿度的扩张而在自为者的各个存在领域或生存领域展现出日益光怪陆离的自为属性,尽管正是这些自为属性将存在者从强态的“存在领域”带入了弱态的“生存领域”,由以令“有功”终成“无功”。
二、解读
1. 存在度与代偿度构成互补参数体系
本章通过坐标图中“偏位线”与“存在阈”等概念,提出了存在度(Ed)与代偿度(Cd)的可测量性,并指出它们之间具有严格的反比关系。一个存在物在某一点的存在度越低,它的代偿度就越高。这个思路有效地将“自在性”与“自为性”关联为一个闭环结构:缺失自在 → 提升自为 → 强化属性 → 更深缺失自在,如此循环。这种“测度哲学”的形式,为抽象的存在论提供了结构性刻度。
2. 自为空间的形成是“自为性”的来源
当存在度不断递减,代偿度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自为空间”被定义为一切“自为属性”的活动场域。这个空间不仅解释了生命体从“被动感应”到“主动感知”的演进轨迹,还涉及能动性、心理性、社会性等更高阶行为。这种将哲学范畴“自为”具象为一种空间—功能关系的表达,是《物演通论》中极具原创性的部分,它赋予“活跃性”以结构动因。
3. “有功代偿”到“无功代偿”的转化揭示了存在的悖论
本章提出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代偿虽然带来“属性”的扩张,但这种扩张并不能逆转存在的递弱趋势,反而加剧了其向“生存领域”滑落的命运。也就是说,越复杂、越能动、越自由的存在形式,越是处于“存在度”低下的阶段。这种“表面强 → 本质弱”的悖论,挑战了进步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传统信条,极具批判性。
4. 存在与代偿共同构成“生存逻辑”
最后,作者通过“存在领域”与“生存领域”的区分,点明哲学转向的重点不再是“存在的本质”,而是“存在如何被维持”。也就是说,“存在的动力”并不是来自某种“实体完满”,而是来自持续性的“代偿运作”。这不仅重塑了哲学中的因果逻辑,也为理解当代社会中“人的功能化”“行为驱动化”现象提供了存在论依据。
整体而言,本章进一步将“自为性”视为一种受限于代偿强度的权宜之计,背后仍然是存在的递弱趋势,这种逻辑自洽而残酷,是对“演化”最深的哲学洞察。
三、有何深刻?
本章在“存在论—代偿论”体系中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把“存在”从本体论抽象转化为动态测度模型
本章将“存在效价”具体化为坐标系中可测量的参数,不再是玄学层面的形而上“有”,而是随着时间变化递减的量值。与此同时,“代偿效价”作为其反比补偿关系被量化出来,从而建构了一个统一协调的存在度—代偿度模型。存在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必须靠不断代偿维持的“持续中存在”。
2. 揭示“自由”并非神赐或本能,而是因缺失而生的权宜之计
作者通过“自为空间”的概念,将我们通常认为的“自由意志”“能动性”“创造力”等,解释为存在效价降低后的副产物或应激机制,是“存在趋于不稳”时的一种代谢性回应。这颠覆了传统人文主义中对自由与主观能动性的礼赞,把自由还原为“代偿驱动”的表征。
3. 深化了“自为”与“自在”的结构性张力
“自在”是稳定存在的自然状态,“自为”是代偿存在的不稳定状态。本章通过偏位线与存在阈之间的几何关系,把“自为”的活跃与“自在”的衰退直接相扣,指出一切“自为的活跃”其实都是对“自在的失落”的对冲。这将“自为”从哲学美谈转变为存在危机的表现,是一种极具颠覆性的洞见。
4. 用量度逻辑代替形上推理,指向未来哲学建模方式的变革
将存在效价、代偿效价纳入坐标系,并以“功”这一物理概念来衡量代偿效能,是作者在试图建立一种“定量形而上学”——亦即可视化、函数化、动力学化的存在学。这不仅刷新了哲学的表达方式,也为后续更具数学结构性的“存在演化模型”打下基础,预示一种跨界学科的新可能。
综上,这一章最深刻之处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自以为“更高级”的“自由”“感知”“创造”等存在形式,其实并非进化的荣耀,而是宇宙存在走向失衡时的代偿性自救行为。这一视角极具冷峻的哲学穿透力。
四、有何批判?
1. 将“存在”简化为坐标变量过于理想化
作者尝试以坐标系中“高度”的方式来表达存在效价,试图用几何形式捕捉抽象哲学问题,虽然形式直观,但也显得简化过头。存在不是一个单维度的变量,它同时承载着本体论、现象学、经验实存等多重维度,用单一坐标来衡量,反而可能遮蔽了复杂的存在多样性。
2. “自为空间”的推导逻辑跳跃较大
作者将代偿度的扩大等同为“自为空间”的扩展,并进一步推论其为感知性、能动性、心理波动等的增长基础。这个逻辑链看似合理,但中间缺乏系统论证。例如,心理波动的幅度真能由存在度—代偿度函数决定?这种将复杂心理—社会行为“归因于坐标偏移”的做法,在科学和哲学上都较为牵强。
3. 对“自为”属性的定义存在贬义倾向
本章暗示自为的产生并非自主选择,而是因“衰败”导致的代偿后果,从而给“自为”贴上了无奈的标签。这在逻辑上自洽,却在价值取向上略显宿命论:否定主体性、否定自由选择的哲学地位,而把一切主动性还原为被动反应,这可能削弱了“自为”作为人类精神性之根的意义。
4. 哲学“做功”概念类比存在风险
将物理学中的“做功”概念引入哲学体系,是作者一贯的术语风格。但这里“有功代偿”与“无功代偿”的划分,混淆了物理效应与哲学存在的本质区别。在物理里,功是有方向和数值的;但在哲学中,代偿的“效用”并非总是如此可测、可量、可积化。因此,用“功”来定性存在演变可能误导读者理解代偿机制的真正性质。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无。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