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物性升华为人性

一、原文

自然的意志——或者换成较易为本书读者接受的说法即“存在在自失中衍存的存在性”——使物性升华为人性,而物的质态一旦进化为人的性状自然的存在就自失为(或“跃迁”为、“显现”为)形而上学的“存在”

【注意:“性状”一词是“质态”一词的不等位或进位同义词;“形而上学的存在”一语是“自然的存在”一语的不等位或进位同义词组。

两两对应的话,“性状化的形而上学存在”就构成了康德意义上的先验的此岸的主观的存在,“质态化的自在之物”就构成了康德意义上的超验的彼岸的客观的存在。二者的沟通,正在于“性状存在”与“质态存在”的演替性沟通,否则,单纯从感知或逻辑出发是不可沟通的,是谓“形而上学的禁闭”。(详见卷二)】

说到底,举凡由人类引发的一切事件(或“一切与人有关的特定对象的存在”)不外都导源于人类这种自然衍存物的存在弱性之中,亦即人类“存在性”的失稳或失位是人类一切问题的唯一的源泉

【依据上章“荒谬的存在之局”模拟一个“荒谬的存在之物”,也许有助于启迪“冥顽”:

设若有一个磐石居然弱化到这般田地,它的体表必须布满神经末梢和种种感受器,以便敏锐地将任何细小的不利刺激转化为“痛苦”的感觉而逃避之;

必须赋有精致的生理构造和运动机能,以便不失时机地将任何微薄的生存条件转化为“欣快”的欲望一概捕获到手;

甚至必须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和选择判断能力,否则便会在苍茫天地之间找不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位置; 则这块石头也一定得去追问存在,纵然这种追问不免造成愈问愈疑的无穷困惑也罢——这块软化或弱化了的石头就是“人”。

须知那硬化的石头之所以能够安然沉默,盖由于其存在的问题早在未问之前就已相对解决了的缘故。】

这就是一切人文现象的自然根据,也是一切哲学论题的生发基础。

二、解读

1. 物性升华为人性与存在的“形而上学化”

本章开宗明义,指出是“自然的意志”(或更精确地说是“存在在自失中衍存的存在性”)这一根本动力,使得物质属性(“物性”)得以升华为人类属性(“人性”)。伴随这一深刻转变的是存在本身的“变态”:当物质的“质态”(物理、化学、初级生物状态)进化为人类所特有的“性状”(包含意识、智能、文化等复杂属性)时,“自然的存在”(即前几章讨论的、遵循递弱代偿规律的物质演化过程)就相应地“自失”、跃迁或显现为哲学层面探讨的“形而上学的‘存在’”(Being,具有了主体性、意识反思等意味的存在)。

2. 新术语界定与康德哲学的物演论诠释

作者引入新术语并与康德哲学对接:“性状”是“质态”的“进位同义词”,“形而上学的存在”是“自然的存在”的“进位同义词组”。通过这种对应,作者试图构建一个桥梁:“性状化的形而上学存在”(具有人类意识、理性等性状的存在)大致对应康德的先验的、此岸的主观存在;而“质态化的自在之物”(作为人类认识背景的、更原初的物质自然)大致对应康德的超验的、彼岸的客观存在(物自体)。作者强调,这两者的沟通不能单纯依靠感知或逻辑(这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禁闭”),而必须且只能通过理解从“质态存在”到“性状存在”的演化/派生关系(“演替性沟通”)来实现。

3. 人类一切现象与问题的终极根源:存在弱性

本章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根本性论断:人类引发的一切事件、现象、问题(“一切与人有关的特定对象的存在”),其唯一的、终极的源头(“唯一的源泉”)都导源于**人类作为一种自然衍存物所固有的“存在弱性”**之中,也就是人类“存在性”的“失稳”或“失位”状态。这意味着,理解人类社会、文化、心理等一切问题的钥匙,在于理解人类作为物演后期产物的本体论“残弱”地位。

4. “弱化的石头”隐喻:人的感、欲、知皆为生存代偿

为了生动说明上述观点,作者设计了一个“荒谬的存在之物”——一块“弱化的石头”的隐喻。假设一块磐石弱化到了极致,以至于:

  • 必须拥有遍布体表的神经和感受器,才能将微小不利刺激转化为“痛苦”感觉来逃避;

  • 必须拥有精密的生理和运动机能,才能将微薄生存条件转化为“欣快”(趋利)的欲望去捕捉;

  • 甚至必须具备逻辑思维和选择判断能力,才能在复杂环境中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 作者断言,这样一块软化、弱化了的、被迫发展出复杂感知、欲望和思维能力的石头,就是“人”。这深刻地指出,人的所有高级官能(感、欲、知)并非天赋的优越性,而是为了应对极端“残弱”状态而不得不发展出来的生存代偿机制

5. “硬石头”的沉默反衬人之“追问”的必然性

与“弱化的石头”(人)形成对比的是“硬化的石头”(早期、高存在度的物质)。后者之所以能够“安然沉默”,无需追问存在,是因为其存在问题(维持自身存在)相对简单,在“未问之前就已相对解决了”。反之,正是因为人类处于极度“弱化”和“失位/失稳”的状态,其生存问题极其复杂且无时无刻不面临威胁,所以人才不得不去“追问存在”,即使这种追问本身又会带来无穷的困惑(“愈问愈疑”)。人的哲学追问,源于其存在的根本困境。

6. 为人文现象与哲学论题奠定自然基础

最终,本章得出结论:上述关于人类起源于物质“弱化”及其必然的“代偿性”复杂化的理解,构成了一切“人文现象”(文化、社会、历史等)的自然根据,也构成了一切“哲学论题”(关于存在、认识、价值等)得以产生的生发基础。这意味着,要真正理解人文和哲学,必须将其置于《物演通论》所揭示的宇宙物质演化(递弱代偿)的宏大背景和根本法则之下。

三、有何深刻

1. “物性升华”与存在“形而上学化”的深刻关联

本章深刻地将人性的出现描绘为“物性”的一种“升华”,并将其与存在状态从“自然的存在”向“形而上学的存在”的跃迁或显现直接关联。这不仅为意识、精神等通常被视为非物质的现象赋予了一个根植于物质演化本身的起源,而且试图说明这种“升华”本身就是存在“自失”(失去原有自然状态)并进入哲学所探讨的(充满主体性、反思性、或许也更“虚化”的)“存在”领域的过程。这种将自然演化与本体论/认识论状态转变直接挂钩的视角极为深刻。

2. 以“演替性沟通”破解康德“形而上学禁闭”的创见

作者将“质态存在”(物自体/客观彼岸)与“性状存在”(先验主观/此岸)的沟通,独创性地诉诸于两者之间的“演替性沟通”——即理解后者是如何从前者通过“递弱代偿”的物演过程派生出来的。这深刻地指出,单纯依靠感知或逻辑无法解决康德哲学中现象与本体(物自体)的鸿沟(“形而上学的禁闭”),唯一的桥梁在于把握存在本身的演化历史和派生关系。这为困扰西方哲学数百年的难题提供了一个基于其独特本体论和演化论的解决方案,极具理论创见性。

3. 将人类一切问题归因于“存在弱性”的根本性诊断

断言人类所有的问题、事件、现象都唯一地导源于人类作为自然衍存物的“存在弱性”(失稳与失位),这是一个极其深刻且具有极大解释力(在其理论框架内)的根本性诊断。它试图为纷繁复杂的人类事务(从个体心理到社会冲突,从文化创造到历史变迁)提供一个终极的、统一的本体论根源。这种将万象归一于“存在弱性”及其必然“代偿”的做法,展现了理论的彻底性和穿透力。

4. “弱化的石头”隐喻对人之存在境况的深刻描摹

“弱化的石头”这一隐喻极为深刻。它生动地描绘出:人类的感知能力(趋乐避苦)、生理欲望(捕获生存条件)乃至理性思维(寻求定位),并非某种内在优越性的体现,而是如同一个极度脆弱的石头为了生存不得不发展出的必需的、沉重的补偿机制。这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状态的被动性、脆弱性以及其高级智能所服务的根本生物性需求,颠覆了人类自我认知中常常存在的自负感。

5. 对哲学“追问”起源的深刻存在论解释

通过对比“硬石头”的沉默与“弱化石头”(人)的必然“追问”,本章为哲学探究本身的起源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存在论解释:哲学追问并非源于闲暇或智力优越,而是源于人类作为“弱存者”所面临的深刻的“失位”与“失稳”困境,源于寻找“安身立命的位置”而不得的焦虑和必然。即使追问带来更多困惑,但追问本身已是人类这种特定存在形态无法逃避的命运。

6. 为“人文”与“哲学”奠定统一自然基础的宏大企图

最后,本章明确提出,其关于人类起源于物质弱化及其代偿性复杂化的理论,构成了“一切人文现象的自然根据”和“一切哲学论题的生发基础”。这体现了《物演通论》最为宏大的理论企图:试图将传统上与自然科学相对立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探讨终极问题的哲学,完全纳入一个统一的、以“递弱代偿”为核心的自然演化框架之中,为所有知识领域提供一个共同的本体论基础。这一尝试的广度与深度本身即是其深刻性所在。

四、有何批判

1. “物性升华”与存在“形而上学化”的机制模糊

本章提出“物性升华为人性”导致“自然的存在”转变为“形而上学的存在”,但这一“升华”和“转变”的具体机制语焉不详。“性状”如何从“质态”中涌现并引发本体论状态的改变?这种区分是否会重新引入某种形式的身-心或自然-精神的二元论,而非真正的一元论解释?其间的过渡和联系缺乏清晰的阐释,带有较强的哲学设定色彩

2. 对康德哲学的解读与“嫁接”可能存在偏差

将“性状化…”对应康德的主观先验,“质态化…”对应物自体,并提出以“演替性沟通”(物演派生关系)来破解“形而上学禁闭”,这种解读是否准确反映了康德哲学的原意值得商榷。康德的先验论主要探讨认识的可能性条件,而非存在物的演化派生。将康德的认识论问题强行纳入物演论的本体论框架,可能存在简化、自然化乃至误读康德思想的风险。所谓的“演替性沟通”能否真正解决康德提出的认识界限问题,也缺乏论证。

3. 将人类所有问题归因于“存在弱性”的极端还原论

宣称人类的“存在弱性”(失稳与失位)是“人类一切问题的唯一的源泉”,这是一个极端的还原论断言。它似乎将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心理等层面的问题,全部还原到了一个单一的、抽象的本体论根源上。这种做法严重低估了其他因素(如社会结构、权力关系、文化传统、环境制约、个体选择等)在塑造人类事务和引发问题时的独立作用和复杂性,其解释力可能过于单一和单薄。

4. “弱化的石头”隐喻的片面性与负面框架

“弱化的石头”隐喻虽然生动,但也带有强烈的负面框架。它将人类的感官、欲望、理性等高级属性仅仅视为应对“弱化”的补偿性负担,而忽视了这些属性可能带来的正面价值、内在乐趣以及非功利性的创造潜能(如艺术、科学探索、道德情感等)。将理性仅仅视为“安身立命”的工具,也低估了其在追求真理、构建意义世界方面的作用。这种隐喻可能片面地强调了存在的困境而忽略了存在的丰富性

5. 对哲学追问起源的解释过于单一化

将哲学追问的起源完全归结于人类作为“弱化石头”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定位焦虑,这可能过于单一化了哲学产生的动机。哲学史上,好奇心、惊异感(thaumazein)、对智慧的热爱、对宇宙秩序的惊叹、对价值和意义的自觉追求等,也常被认为是哲学的重要源泉。将哲学仅仅视为弱者的挣扎,可能未能全面理解人类进行形而上思考的丰富动因

6. 以物演论统一所有人文与哲学的潜在风险

宣称《物演通论》的框架是“一切人文现象的自然根据”和“一切哲学论题的生发基础”,这体现了宏大的理论抱负,但也潜藏着方法论上的帝国主义或霸权主义风险。人文科学(如历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内部拥有各自独特的研究对象、方法论(如解释学、现象学、批判理论、逻辑分析等)和价值关怀。试图用一个统一的自然演化模型来完全涵盖和奠基所有这些领域,是否会压制或扭曲这些学科的自主性和特殊性?这种统一性追求是否可能以牺牲多样性和深度为代价

7. 论证方式的进一步确认:断言与设定的优先性

与前文类似,本章在提出关键论断(如存在状态转变、康德解读、问题根源、哲学起源等)时,依然显著地依赖于哲学断言和体系内部的概念设定,而非外部的经验证据或与其他理论的细致辩驳。例如,“唯一的源泉”、“必然追问”等表述都带有强烈的断言色彩。这使得理论的深刻性在一定程度上与其论证的严谨性、开放性之间存在张力。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终于到生命了!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