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真知的定义
一、原文
作为“一”的未分化原始存在是无所谓“存在单元”或“存在个性”的,因为最初还没有“多”的存在,即没有什么“在”和“在者”的区别,海德格尔说得好:当在者谈论在时,他其实只是在谈论在者。
因为对在者说来,在已无可依托,他(或它)必须依托于其他在者(即以其他在者为条件)而存在,故此,“在”才退为背景,成为抽象。
【请读者留心,下一卷中拟予讨论的“感知层次”和“精神层次”即源于此。也就是说,“在”在尚未分化为“在者”以前,在并不是一种抽象,而是最具体、最坚实的存在。
“抽象”是观念载体为了求得自身作为“在者”的弱存而不得不向“在”变态靠拢的一种代偿性规定,因此也将随着弱化过程的进展而进展。】
相互依存的存在者之间既然是一种互为条件的关系,则各自作为一个存在单元(即作为“在者”)本质上就仍然是“一”的整体存在(即“在”)的继续,也就是说,凡依存者必然被赋予某种对于作为自身条件的他存有所“感”和有所“应”的属性,而且,这种属性必然随着条件量的递增而变得相应复杂起来。
物理学上的电磁力及万有引力等等,就是物质存在度相对偏高状态下的初级感应形式;这种初级作用力又是较为复杂的化学键作用力的前提;接下来,再以种种理化感应力为基础,随存在度或生存度之日趋弱化而代偿性地相继发生出单细胞生物的动趋能力、低等多细胞生物的趋性反应、脊索动物的反射行为乃至较高等动物的感官发育、本能应答以及学习能力等等;至于人,则已弱化到所需感应的条件如此之多,仅凭感觉和本能反应不足以迎合诸多自存之条件,反而造成感性的迷乱,这才有了大脑皮层和思维逻辑得以发生的代偿基础,由此导致感、知、应的分段整合及分裂状态,也由此导致人们对“知性”本身的茫然无知。
——是为感应性之放大趋势。
可见,人类的“感知能力”本质上不过是物质“感应作用”的自然延展或代偿性扩容,有如原子状态下的电子以其负电荷去感应核内质子的正电荷,或如盲目的蝙蝠以其超声波扫描依存环境所得的回应,它浅到得不出掠影,深到足以体察他存和自存,这就是“真知”的定义:感应于自身在自然梯度中的存在定位而已。(本书第二卷就是对此项论题的展开。)
二、解读
1. “在”与“在者”的分裂及“在”的抽象化
本章首先区分了原始、未分化的“一”(可理解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在”或Being)与后来分化出的“多”(具体的“在者”或beings)。在原始状态下,“在”本身是具体的、坚实的,无所谓主体与客体、存在单元与整体的区别。然而,一旦分化出相互依存的“在者”,“在者”就必须依赖其他“在者”(条件)才能存在,此时,那个本源的、统一的“在”本身,对于具体的“在者”来说,就变得遥远、不可直接依托,从而退居为背景,成为一种抽象的概念。(作者在此引用海德格尔的观点作为佐证)。
2. 抽象作为观念载体的代偿性规定
作者进一步解释(并预告下卷内容),“抽象”思维并非人类认识的最高级或最直接形式,而是观念载体(如大脑、意识)为了在自身“弱存”(存在度降低)的状态下,重新试图把握或靠拢那个本源的“在”而采取的一种“变态”的、补偿性的策略(“代偿性规定”)。随着存在物(特别是作为载体的人)在演化中“弱化”程度的加深,“抽象”能力(作为一种代偿手段)也相应发展和进展。
3. 依存关系必然催生“感应”属性
核心论点在于:由于分化后的“在者”处于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关系中,并且它们本质上仍是原始统一“在”的延续,那么每一个“在者”(依存者)必然被赋予一种能够对其存在条件(即其他“在者”)有所“感”(感知/感受)和有所“应”(反应/响应)的基本属性。这种“感应”能力是依存性存在的必然要求,并且随着所需条件的增多(即存在度的降低),这种“感应”属性也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4. “感应”能力的演化:从物理到生物
作者将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描绘为一个“感应性”不断发展和复杂化的过程。物理层面的基本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引力等)是物质在高存在度状态下的初级“感应”形式。这些初级感应力是化学层面化学键等更复杂作用力的基础。在此之上,随着存在度/生存度的进一步弱化,生物层面的各种感应能力作为代偿机制相继涌现:从单细胞的趋向性,到低等多细胞生物的趋性反应,再到动物的反射、感官、本能乃至学习能力。
5. 人类思维:感官不足的代偿与感、知、应的分裂
人类被定位为演化序列中“弱化到所需感应的条件如此之多”的存在。其结果是,仅仅依赖基本的感官和本能反应已经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生存条件,甚至会造成“感性的迷乱”。正是这种感官/本能的“不足”,为更高级的认知能力——大脑皮层和思维逻辑——的发生提供了“代偿基础”。然而,这种代偿性的高级认知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导致了感知(感)、认知(知)、反应(应)之间的分段整合与分裂状态,并使得人类对自己“知性”本身的来源和性质也陷入了“茫然无知”。这一过程体现了“感应性之放大趋势”。
6. “真知”的定义:感应于自身存在定位
最终,作者将人类的“感知能力”(包括高级认知)本质化为物质普遍“感应作用”的一种自然延展或代偿性的扩容。它与电子感应质子、蝙蝠通过超声波感应环境在本质上是同源的,只是复杂度不同。基于此,作者给出了“真知”(True Knowledge)的定义:它并非某种超越性的、绝对客观的认识,而仅仅是存在者(特别是人)恰当地“感应”到自身在整个自然演化梯度(存在度序列)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依存关系而已(“感应于自身在自然梯度中的存在定位而已”)。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从“掠影”到“体察他存和自存”)都取决于这种定位感应的准确性和复杂性。
三、有何深刻
1. 认知(“感应”)起源的本体论奠基
本章最为深刻之处,或许在于它为从最基本的物理相互作用到最复杂的人类认知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本体论起源——“感应”。它认为,只要存在分化和相互依存,“感应”(感知和响应他者/条件)就是必然产生的属性。这彻底打破了物质与意识、物理力与感知能力之间的鸿沟,将它们视为同一“感应”能力在不同存在度、不同复杂度下的连续展现,为认识论和心智哲学提供了一个根植于物质演化本身的“一元论”基础。
2. 认知进化作为“代偿性扩容”的深刻诠释
将整个认知能力(从物理力到人类思维)的进化历程,明确诠释为对存在度不断“递弱”、所需条件不断增多的“代偿性扩容”,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深刻观点。它意味着认知能力的“进步”并非指向某种客观真理的趋近或内在完美的实现,而是生存压力下为弥补自身“残弱”、应对日益复杂依存关系而发展出的越来越 elaborate(精巧复杂但可能也更间接)的生存策略。
3. 人类理性作为“感官失败”之代偿的独特视角
尤其深刻的是,本章将人类高级认知能力(大脑皮层、思维逻辑)的产生,归因于基本感官和本能反应在应对极端复杂条件时的“失败”或“不足”(“感性的迷乱”)。理性并非自然赋予的最高级、最直接的认识工具,而是为了补偿感官局限性而被迫发展出来的一种次级、间接、甚至可能带有内在分裂(感、知、应的分裂)的机制。这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对人类理性能力的反思性甚至批判性起源解释。
4. 对“抽象”本质的独特界定
将“抽象”思维的产生归结为“观念载体”(心智)在自身弱化状态下,试图重新把握或靠拢已退隐的、具体的本源“在”的一种“代偿性规定”,而非传统上认为的把握普遍本质的高级能力。这深刻地重估了抽象思维的地位和功能,暗示了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与实在本源的距离。
5. “真知”定义的彻底关系化与定位化
本章对“真知”的定义——“感应于自身在自然梯度中的存在定位而已”——是极其深刻的。它彻底抛弃了知识作为对外部世界客观符合或内部信念融贯的传统定义,而将其定义为一种关系性的、生态性的、存在性的自我定位能力。真正的知识在于准确地感知和响应自身在宇宙演化(递弱代偿)大背景下的位置、依赖关系和生存状态,而非拥有关于世界的抽象命题。这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高度情境化的真理观。
6. 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物演论整合
本章开篇引用并认可海德格尔关于“在”与“在者”区别以及“在”对于“在者”来说已不可依托(变得抽象)的观点,并将其无缝整合到自身的“递弱代偿”导致分化和依存的自然演化框架中。这种将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洞见与作者的自然哲学/本体论相结合的尝试,增加了理论的哲学深度和对话能力,体现了其深刻的理论抱负。
四、有何批判
1. “感应”概念的过度泛化与模糊性
将从物理力到人类思维的所有互动和认知形式都归结为“感应”这一单一概念,虽然追求统一,但可能过度泛化,导致概念失去具体的解释力。引力“感应”质量的方式与蝙蝠用声纳“感应”环境、人“感应”到逻辑谬误,其机制、性质和现象学体验差异巨大。用同一个“感应”来涵盖,可能抹杀了不同层级现象间的关键质的区别,例如物理作用的被动性与生物感知的选择性、主观体验(感受质)以及人类思维的符号性、抽象性等。
2. 认知进化解释的片面性与负面偏向
将认知能力的进化完全或主要解释为对“递弱”的“代偿”,特别是将人类理性视为感官“失败”的产物,可能是一种过于负面和片面的视角。它似乎忽略了认知进化中可能存在的正向驱动力,如环境机遇的利用、性选择对智能的推动、探索和好奇心本身的适应价值等。此外,过度强调理性带来的“分裂”和“茫然无知”,可能低估了理性在科学发现、技术创新、道德建构、艺术创造等方面的巨大建构性作用和成就。
3. 对“抽象”本质的理解可能过于狭隘
将“抽象”定义为弱化了的观念载体试图靠拢本源“在”的补偿性策略,可能未能全面把握抽象思维的功能和价值。抽象不仅是对具体性的“远离”,更是形成普遍概念、识别模式、进行逻辑推理、构建符号系统(如语言、数学)的基础。这些功能在解决问题、预测未来、交流合作等方面具有强大的、非补偿性的积极作用,仅仅将其视为对失落统一体的“靠拢”,可能限制了对抽象思维本质的理解。
4. “真知”定义的限制性与潜在的相对主义
将“真知”定义为“感应于自身在自然梯度中的存在定位”,这是一个极具限制性的定义。它似乎将知识的主要内容排除了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如物理定律)、对历史事实的把握、对逻辑或数学真理的理解、对伦理价值的判断等。这种定义可能导致一种强烈的相对主义或实用主义——知识的价值仅仅在于是否帮助个体在其环境中“正确定位”以求生存(代偿)。此外,如何客观判断“感应”是否准确地反映了“自身存在定位”?这个定义本身缺乏清晰的操作标准和检验方法。
5. 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借用与整合问题
本章引用海德格尔关于“在”与“在者”的论述,并将其纳入“递弱代偿”的框架。这种做法是否真正做到了与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度对话与融合,还是仅仅选择性地借用了其术语和部分观点来增强自身理论的哲学色彩?海德格尔思想的复杂性(如时间性、此在、畏、本真性等)似乎并未在本章得到充分体现或互动,存在表面化整合的风险。
6. 缺乏对主观体验和意识现象的关注
本章主要从功能和演化起源的角度讨论“感应”和认知,采用的是一种第三人称的、客观化的视角。它基本上忽略了意识的主观性、感受质(Qualia)、意向性、理解的内在体验等第一人称视角下的核心心智哲学问题。一个纯粹基于“代偿性扩容”的解释框架,是否足以说明“知道”或“感觉”的主观感受(what it's like to know/feel)?这可能导致对心智现象的还原论式处理。
7. 演化叙事的宏大与细节支撑不足
从物理力到人类思维的“感应性放大”演化链条,虽然逻辑上自洽于作者的理论体系,但作为一个横跨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的宏大叙事,其具体的、阶段性的演化机制和证据链条在本章中并未详细给出。例如,从化学键到单细胞趋向性,再到动物感官和人类逻辑,其间的“代偿”具体是如何发生的?这种宏大叙事在科学细节和实证依据上显得较为薄弱,更多依赖于哲学推演和断言。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真的定义。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