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系统与结构
一、原文
人是有条件的存在者——这样说并不确切,因为一切衍存物都是有条件的存在者,只是衍存条件随衍存序列的递进而递增,故只能如此说:人是依赖于衍存条件最多的那样一种自然存在物。
可见与“根据”一词相对立的“条件”词项原是一个空洞,因为条件就是存在的根据,或者说是不知如何使之成为根据的那样一些根据。
可以认为,最原始的始基性存在应该是一种近乎无条件的存在,因为所谓“条件”无非就是指可赖以实现相继衍存(即纵向上的弱化发展)和相互依存(即横向上的残化发展)的那些存在物本身;反过来看,一个存在者一旦呈现为有条件的存在,就表明它自身的失圆满状态要求须有其他存在者先其存在并与之共在,也就是说,它由此体现着自然存续的存在程度和相应质态。
这程度和质态中就包含着有关条件之全体,或者说这条件之全体就构成存在者的具体程度和质态。
衍存者之所以需要种种条件(旧称“内外条件”)方得自存,乃是由于自身之存在效价有所流失或存在度有所降低的缘故。条件者,存在之根据和支持也,犹如母体之对于胎儿,犹如拐杖之对于老者,非此则无以自存,非此则不能自持。较弱者,条件较少;再弱者,条件益多。
每一致弱步骤均使条件量递增,每一递增步骤均使依存者更残。这个条件的递增过程就是物系的分化演动,亦即物存形态的丰润化过程和物存本性的残弱化过程。足见某一条件本身就是某一具体的存在者,在自身为自存,在他物为条件,条件因此与存在物无可区分。
这种互为条件的依存关系即形成“系统”或“结构”,而不可逆转的弱化过程及其条件递增过程就造成“系统化”或“结构化”倾向致密的进程,直至生命“织体”得以组成,直至社会“织体”日趋繁复。
——是为条件量之递增趋势。
显而易见,依赖条件愈多的存在者,其自身之存在效价或存在度愈弱,因为任何一个条件发生变易都可能导致自存的根据或基层崩坍,这是条件量递增的分化代偿效应应对演化递弱效应的反证。
二、解读
1. 衍存物的条件性与人的最大依赖性
本章开宗明义指出,并非只有人是有条件的存在者,一切由演化而来的存在物(“衍存物”)都是有条件的。其关键在于,随着物质演化序列(“衍存序列”)的不断递进,存在物赖以存在的条件数量也随之递增。因此,作为演化后期产物的人类,是自然存在物中依赖于最多衍存条件的那一种。
2. “条件”的本质:存在的根据与不圆满的体现
作者探讨了“条件”与“根据”的关系,认为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条件”就是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根据”,或者说是那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其如何成为根据的根据。最原始的存在(“始基性存在”)应接近无条件,而“条件”本身就是指那些使得后续演化(纵向弱化、横向残化/依存)得以发生的存在物。一个存在者需要条件,恰恰表明了它自身的不圆满状态(“失圆满状态”),必须依赖于其他存在者的先行存在和共同存在。这种依赖性及其所需的全部条件,共同构成了该存在者的具体存在“程度”和“质态”。
3. 核心动态:递弱 -> 条件增 -> 依存者残
本章揭示了一个核心的演化动态链条:存在物在演化过程中经历“致弱步骤”(存在效价流失或存在度降低),这一“递弱”过程必然导致其所需条件的数量增加(“条件量递增”)。而条件的增加,又使得这个存在者更加依赖于外部条件,自身变得更加不完整、更加“残化”(“依存者更残”)。同时,作者强调,任何一个“条件”本身也是一个具体的存在者(“自身为自存,在他物为条件”),因此条件与存在物不可分割。
4. 系统与结构的形成:互为条件的依存关系
这种存在物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依存关系”)的网络,就形成了所谓的“系统”或“结构”。宇宙演化中那个不可逆转的“弱化过程”及其伴随的“条件递增过程”,正是推动“系统化”或“结构化”趋势不断走向致密和复杂的原因。这个过程持续进行,直至形成了复杂的生命“织体”(生物系统)乃至更加繁复的社会“织体”(社会系统)。这构成了“条件量之递增趋势”。
5. 条件增的反证:存在效价的递减与脆弱性的增加
最后,作者指出了这一趋势的必然结果和哲学意涵:依赖条件越多的存在者,其自身的存在效价或存在度就越弱。因为它的生存基础建立在众多条件之上,任何一个条件的变动都可能导致其整个存在基础的崩塌,表现出更高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的增加,反过来**证明(“反证”)**了《物演通论》的核心观点:与条件增加相关的“分化代偿效应”(系统化、结构化、复杂化)恰恰对应并印证了“演化递弱效应”(存在效价或内在稳定性的降低)。复杂性的增加是以本体论上的“强度”或“自足性”的丧失为代价的。
三、有何深刻
1. 对“条件性存在”的普遍化与人的重新定位
本章深刻地将“依赖条件”从通常认为的人或生命的特性普遍化到一切演化而来的存在物(“衍存物”),并指出条件的数量随演化进程系统性递增。这不仅消解了人与其他存在物在“需要条件”这一本质上的鸿沟(区别仅在于数量),更将人类定位为这个条件依赖链条的顶端——“依赖于衍存条件最多的那样一种自然存在物”。这种定位既承认了人的复杂性,又将其牢牢锚定在普遍的自然演化序列中,视角独特而深刻。
2. “条件”即“根据”:存在状态即历史与关系的体现
作者将“条件”等同于“存在的根据”,并指出一个存在者所需的全部条件就构成其具体的“程度”和“质态”。这蕴含着深刻的见解:一个事物的存在状态(程度与质态)本身就内含了它得以存在的所有必要关系和历史渊源(条件)。条件不再是外在于事物的要求,而是事物存在的内在构成部分,深刻地揭示了存在与历史、存在与关系的不可分割性。事物的“现在”就是其全部“过去”依赖的总和。
3. 揭示“递弱->条件增->依存者残”的演化动力学
本章清晰地阐述了“存在效价流失(递弱)导致所需条件增加,而条件增加又使依存者更加残化(不完整/依赖)”这一核心动态链条。这为复杂性和相互依存性的起源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统一的、甚至是反直觉的解释:复杂系统的出现和关联性的增强,其根本驱动力源于存在物内在的“弱化”和“不自足”,而非某种趋向完美的内在目的。
4. 系统/结构起源于“互为条件”的依存关系
将“系统”和“结构”的形成直接归因于存在物之间因各自“残弱”而产生的“互为条件的依存关系”,这是一个深刻的本体论洞见。它认为秩序和组织(系统/结构)并非凭空产生或主要源于某种正向的建构原则,而是源于弥补各自缺陷、相互支撑的需要。复杂如生命“织体”、社会“织体”的出现,也是这一“条件量递增”和“结构化致密”进程的必然结果,揭示了组织化背后深刻的依存逻辑。
5. 复杂性增加与存在效价递减(脆弱性增加)的深刻关联
本章最引人深思的结论是:依赖条件越多(系统越复杂、结构化程度越高),存在者自身的存在效价或存在度就越低,其脆弱性也就越大。这深刻地揭示了复杂性演化可能付出的本体论代价——内在稳定性、自足性的降低。它挑战了将复杂化等同于“进步”或“更强”的普遍观念,指出了复杂系统固有的、深层的脆弱性根源。
6. 以脆弱性“反证”递弱代偿原理
最后,作者巧妙地运用复杂系统普遍存在的脆弱性(对条件变化的敏感性)作为**“反证”,来印证其“递弱代偿”的核心原理**。即,正是因为演化过程伴随着内在存在效价的“递弱”,才导致了对外部条件依赖的增加,进而表现为系统整体的脆弱性。这种论证方式,将一个普遍观察到的现象(复杂系统的脆弱)纳入其理论框架,并赋予其深刻的本体论意义,使其理论显得更具解释力和内在一致性。
四、有何批判
1. “条件”概念的界定与量化难题
本章的核心论点之一是“衍存条件随衍存序列的递进而递增”。然而,“条件”本身的界定是模糊的。如何区分一个存在物得以存在的严格“必要条件”与仅仅是影响其状态的“因素”?如何客观地、可操作地“计数”这些条件,尤其是在跨越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等不同层级时?缺乏清晰的界定和量化方法,使得“条件量递增”这一核心论断更像是一个定性的、难以严格验证的哲学判断,其作为科学规律的严谨性不足。
2. “递弱->条件增->依存者残”动力学模型的单向性与简化质疑
作者提出的“致弱步骤 -> 条件量递增 -> 依存者更残”这一核心动力学链条,其普适性和单向性值得商榷。是否存在相反或更复杂的情况?例如,增加某些“条件”(如形成更优化的结构、获得关键资源或信息)是否可能在某些方面增强存在者的稳定性或能力(而非总是使其“更残”)?系统层面的涌现特性(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鲁棒性)是否被忽视?将演化动力完全归结于这一单向链条,可能忽略了其他演化机制(如机遇、正反馈、自组织等),有过度简化之嫌。
3. 系统/结构形成的解释可能过于单一
将系统和结构的形成主要归因于存在物因各自“残弱”而产生的“互为条件的依存关系”,这可能忽略或低估了系统科学、复杂性理论等领域揭示的其他重要形成机制,例如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能量最小化原理、信息的作用、吸引子、突变与选择等。虽然相互依存(代偿)是系统形成的重要方面,但将其视为唯一或最根本的驱动力,其解释力是否全面值得怀疑。
4. 对“存在效价/度”与其递减趋势的定义与论证不足
“存在效价”或“存在度”是《物演通论》的核心概念,在本章中被断定为随条件增加而递减。然而,这个概念本身定义抽象,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如何独立于“条件数量”或“脆弱性”来界定和测量“存在效价/度”?如果不能,那么“条件越多,效价/度越低”的论断就有循环论证或同义反复的风险(即用脆弱性/条件多来定义低效价/度)。此外,断言复杂化必然导致本体论层面“效价/度”的降低,可能忽视了复杂系统在功能、适应性、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的巨大提升,这些提升难道不也是某种“存在效价”的体现吗?这种单一维度的“递减”评价是否过于片面?
5. 将脆弱性视为“反证”的逻辑强度问题
用复杂系统普遍存在的“脆弱性”(对条件变化的敏感性)来“反证”其内在“存在效价/度”的递减,虽然是一种巧妙的论证策略,但其逻辑强度并非绝对。复杂系统的脆弱性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如非线性、组件间的强耦合、对特定输入的敏感等),不一定能唯一地、必然地归结为本体论层面的“递弱”。它证明了复杂性与脆弱性的相关性,但将其作为“递弱代偿”这一特定本体论原因的决定性证据(反证),可能需要更强的论证。
6. 缺乏具体的跨层级实证分析
本章提出了一个贯穿物理、化学、生物到社会的宏大理论框架(条件递增、结构化致密、递弱代偿),但缺乏具体的、跨层级的实证案例分析来支撑这些普遍性论断。例如,如何具体展示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终于到生命了!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