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时空观念
一、原文
时间和空间在科学的直观表象中是运动的“维度”,在哲学的直观表象中是实体的“广延”,而在存在的自性中就是存在本身。
即是说,维度或广延是自然存在演化的产物,或者说是物的存在质态对于物的存在性的表达。
所以,从存在的本原或存在度趋近于1的那个原始奇点出发,物的存在几乎无“维”可分,亦即几无“广延”可言,换一个更为精确的表述的话,则应该说:时空存在与物的存在共和为“一维存在”(即“一系存在”)而存在,这就是时空的本质。
【上述“一维存在”,仅指贯彻始终的演动向度之内涵和规定,而不是指时空上的某一维度。
按照现代宇宙论的物理学推导,宇宙是在大爆炸的过程中才有了“空间”的拓展,是在相对运动的背景下才有了“时间”的规定,即在高存在度的“奇点”上,三维空间或四维时空都是不存在的(即物理学上的“零维度”),尽管“非时空的存在”令时空性存在的衍存者全然无法想象也罢。】
可见时空本身照例不过是一种偏于原始的存在属性而已,细分起来,可以说,空间是物质失存于高“度”势位的“失位性”存在方式,所以它反而对存在者提出了某种“定位”存在的要求;时间是物质失存于高“稳”势态的“失稳性”存在方式,所以它反而对存在者提出了某种“求稳”存在的要求;这些要求就表达为一切衍存物在时空中不断发展的种种后继属性,而这些属性及其代偿功效就是为了解决失位和失稳的存在难题才使之得以有所表达。
【所谓“失位”,是指从“存在是一”的分化演历中脱失而又不得不寻求回归和整合的那样一种状态;所谓“失稳”,是指从“存在是一”的分化演历中游离而又不得不寻求还原和依附的那样一种状态;二者其实是同一状态的不同观照角度。
由此亦可看出,在不得不因衰变而演化的自然进程中,一切顺向发展的动势,其实都不过是为了达成逆向归原的内在目标而不可得的一种尴尬,亦即一切代偿举措都不过是为了回溯高存在度的原状而不可得的一场徒劳,因此,可以说,代偿的激进正表达着保守的内质,这就是“激进(变革)”与“保守(守旧)”二者各自具有的价值和悲剧之根本所在。】
于是,随着物质存在度不可遏止的衰变,四维时空在维度上相应呈现出不断延展的态势(从某种非时空的状态膨胀到“光年”乃至“亿光年”而不止),这种态势其实并不是抽象的“时空”(即“绝对时空”)在自行显现,而是失位和失稳的相对性衍存物在寻求自稳的相对存在位置。
因此,时空绝不是物质以外的某种存在,而直接就是物性的体现,所体现的正是自然弱化演运越来越趋向于局限的一隅,即在空间化的规定下后衍性存在者呈现为质量递减的褊狭存态(从以“亿光年”计的距离尺度退缩到以“米”或“公里”计的活动范围),在时间化的规定下后衍性存在者呈现为时度递短的褊狭存态(从以“亿万年”计的演动尺度退缩到以“时”或“年度”计的历史范围)。
而且,相应地,物质运动速度也由亚原子微粒的光速或近光速颓变为愈来愈慢的分子运动速度乃至生物运动速度,这正是失位性存在者要求定位存在或失稳性存在者要求自稳存在的自然配套措施。
也因此,时空存在从与物共在的一维存在演化为多维存在,从与物同台的前景存在退化为背景存在。
所谓“时空是物质固有的存在形式”之说显然是一句像抽象时空本身一样空洞的哲言,因为时空既不是“固有”的,也不是“存在的形式”,它虚化为观念中的“存在形式”正是它不能“固有”的生动表现。
故而应这样定义之:时空是物质失稳和失位的质态表达,或者说是物质以失稳和失位质态实现衍存的方式。
——是为时空维度之舒展趋势。
简言之,时空既是自在之物的自然属性延展,又是自为之物的“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说,时空作为物的属性同时规定着物对自身失稳和失位的体现方式与体察方式(从根本上看,“体察方式”仍是“体现方式”之一种或一个方面罢了),这就是康德“先验时空”的合理真髓。
【康德只关注着观念的、体察的一面,乃是由于他不明白“先验主体”与“先验对象”之间的非经验的衍存关系或非观念的派生关系,虽然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康德实在又是对这种非经验关系有所觉察的第一人,因为所谓的“先验规定性”正是失位的弱存者必须依据非经验的“先天规定性”(即“自然规定性”或“生理规定性”)来建立包括经验本身在内的自为定位机制而已。
可见失位的物性规定着拮抗失位的经验,即不仅仅是“时空的直观形式”,而是“认知性”(或“感知性”)本身不外就是某种在实施感知以前即已被规定了的先验属性。】
二、解读
1. 时空的本质:存在本身与“一维存在”
本章首先辨析了科学(运动维度)、哲学(实体广延)及《物演通论》自身对时空的不同理解。作者认为,时空在其自性中并非仅仅是维度或广延,而是存在本身。维度和广延是自然存在演化的产物或表达(“物的存在质态对于物的存在性的表达”)。因此,在趋近于1的原始存在奇点(高存在度),物质存在几乎无“维”或“广延”可言。更精确地说,那时时空与物质共和为“一维存在”(指统一的、线性的演动方向,而非空间维度),这才是时空的本质。作者引用现代宇宙论关于大爆炸奇点无时空的观点作为旁证,并承认“非时空的存在”对我们来说难以想象。
2. 时空作为“失位”与“失稳”的属性表达
作者进一步将时空本身视为一种相对原始的存在属性,是物质“失落”了更高存在状态(高“度”、高“稳”)的表现:
空间:被定义为物质失去高“度”本源位置后的“失位性”存在方式。这种“失位”状态反而对后来的存在者提出了“定位”存在的内在要求。
时间:被定义为物质失去高“稳”本原势态后的“失稳性”存在方式。这种“失稳”状态反而对后来的存在者提出了“求稳”存在的内在要求。 后继万物发展出的种种属性及其“代偿”功效,都是为了响应和解决这种根本性的“失位”与“失稳”难题。
3. 时空揭示的演化悖论:顺向发展与逆向归原的徒劳
通过对“失位”(脱离“存在是一”而需回归整合)和“失稳”(游离于“存在是一”而需还原依附)的进一步阐释,作者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演化悖论:所有顺向的、看似“进步”的演化动势,其内在目标其实是逆向地回归本源(“逆向归原”),但这目标又是永远无法达成的(“不可得的一种尴尬”)。同样,一切“代偿”举措,虽然看似在弥补和建构,但其回溯高存在度原状的意图终究是一场徒劳。由此引申出,“激进/变革”的表象(顺向发展/代偿)恰恰表达着“保守/守旧”的内质(逆向归原的冲动),这是两者各自价值与悲剧性的根源。
4. 时空延展:存在度衰变的体现与物性限制
随着物质存在度不可逆转地衰减(“递弱”),我们所经验的四维时空才相应地从非时空状态中延展开来(大爆炸至今)。这种延展并非抽象时空的自我膨胀,而是大量“失位和失稳的相对性衍存物”在寻求相对稳定的存在位置的过程。因此,时空绝非物质之外的容器,而是物性本身的体现,具体体现了自然弱化演运导致存在越来越趋向于局限:空间上,活动范围从宇宙尺度收缩到有限区域(“质量递减的褊狭存态”);时间上,演化/生命尺度从地质纪元缩短到短暂历史(“时度递短的褊狭存态”);运动速度上,也从光速/近光速衰减到越来越慢。这一切都是失位/失稳者寻求定位/自稳的必然配套措施。
5. 对“时空是存在形式”说的批判与新定义
基于时空是物性体现且随物演变化的观点,作者批判了“时空是物质固有的存在形式”这一常见说法,认为其如同“绝对时空”本身一样“空洞”。时空既非“固有”(它是演化的产物),也非简单的“形式”;它被观念虚化为“存在形式”,恰恰证明了它不是物质内在固有的东西。作者给出的新定义是:“时空是物质失稳和失位的质态表达,或者说是物质以失稳和失位质态实现衍存的方式”。并称此为“时空维度之舒展趋势”。
6. 时空的双重身份:自在属性与自为直观形式(康德新解)
作者提出了一个综合性观点:时空具有双重身份。对于自在之物(Being-in-itself,物自体层面),时空是其自然属性的延展(即失稳失位的质态表达);对于自为之物(Being-for-itself,认识主体层面),时空则表现为康德所说的“先天直观形式”。时空作为物的属性,同时规定了物(包括认识主体作为物的一种)体现其失稳失位状态的方式,以及体察(感知)这种状态的方式(体察本身也是一种体现)。作者认为这才是康德“先验时空”学说的“合理真髓”。
7. 认知本身作为先验属性:对康德的深化
最后,作者批判康德只关注了时空作为认识形式(体察)的一面,未能理解“先验主体”与“先验对象”之间非经验性的衍存/派生关系。但作者也承认康德通过“先验规定性”首次触及了这种关系。作者进一步将康德的“先验”重新解释为:“失位的弱存者”(如人)必须依据其非经验的“先天规定性”(即自然/生理规定性),来建立包括经验在内的自我定位机制。结论是:失位的物性规定了用以拮抗失位的经验。更进一步,不仅时空直观形式是先验的,整个“认知性”或“感知性”本身,在实施感知之前就已被物演(失位状态)所规定,是一种先验属性。
三、有何深刻
1. 对时空本体论地位的深刻界定
本章深刻之处首先在于,它将时空从传统的“容器”(牛顿)、“维度”(科学)、“广延”(哲学)或“认识形式”(康德)的地位,提升(或回归)到本体论的核心。它认为时空在最本源处与物质共为“一维存在”,是存在本身;而在演化后,则成为物质因“失位”和“失稳”而不得不采用的存在方式或质态表达。这种将时空深度内在于物质演化及其存在状态(存在度)的观点,提供了一种极其深刻且独特的时空本体论。
2. 以“失位”“失稳”解释时空属性及其要求
将空间的产生归因于物质“失位”(失去本源位置),时间的产生归因于物质“失稳”(失去本源稳态),并进一步指出空间反过来要求“定位”、时间反过来要求“求稳”,这为时空的特性及其对存在物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基于“失落”与“补偿”逻辑的起源解释。它使得时空的物理特性(延展性、持续性)与存在物的行为(寻求位置、保持稳定)之间建立起了深刻的本体论联系。
3. 揭示演化“逆向归原”的徒劳本质
通过分析时空产生于对“存在是一”的分化(失位、失稳),本章深刻地揭示了其理论中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宇宙观:所有顺向的演化(复杂化、分化)本质上都是一种试图“逆向归原”的冲动,但这种回归又注定是“不可得”和“徒劳”的。一切代偿性的“进步”都无法真正弥补存在度的失落。这种对演化目的与结果之间永恒张力的揭示,以及由此对“激进”与“保守”价值/悲剧根源的阐释,极具哲学深度。
4. 将时空演化与存在度衰变统一的宏大视角
本章将宇宙时空的膨胀、存在物活动范围的(相对)缩小、时间尺度的缩短以及运动速度的降低等宏观现象,统一归因于物质“存在度”在“递弱代偿”过程中的不可遏止的衰变。这种将宇宙学、物理学、生物学(乃至社会学)的时间、空间、运动尺度变化纳入同一个本体论衰变框架的尝试,提供了一个极其宏大且深刻的统一性视角。
5. 对康德先验时空观的物演论重构与深化
本章深刻地尝试调和与超越康德。一方面,它承认时空具有康德所说的“先天直观形式”的性质(对自为之物而言),并称之为康德理论的“合理真髓”。另一方面,它批判康德未能理解这种“先验”形式的非经验的、物质性的“衍存”根源。作者深刻地将“先验规定性”重新解释为**“失位的弱存者”(物质基础)为实现自我定位而必须依赖的“先天(自然/生理)规定性”。这等于将康德的认识论先验性奠基于其物演论的本体论之上**。
6. 将认知本身定位为先验(物性规定)属性
在重解康德的基础上,本章做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推论:不仅仅是时空直观形式,而是整个“认知性”或“感知性”本身,都是在经验发生之前就已被“失位的物性”(物质的存在状态)所规定的“先验属性”。这意味着,我们如何感知和认知世界,在根本上是由我们作为特定演化阶段的物质存在(具有特定的“残弱”和“代偿”需求)所预先设定的。这为认识的起源和可能性提供了一个彻底的自然主义(基于物演论)的深刻解释。
四、有何批判
1. 时空本体论定义的抽象与验证困难
将时空在本源处定义为与物质共在的“一维存在”(演动向度),并将后续的多维时空视为物质“失稳”、“失位”的“质态表达”或“衍存方式”,这种本体论设定虽然力求深刻和统一,但其核心概念(如“一维存在”、“存在度”、“失稳”、“失位”)高度抽象且缺乏清晰的操作性定义和经验验证途径。使得这一时空观更多地停留在哲学思辨层面,难以与具体的物理学时空理论(如广义相对论、量子引力等)进行有效的对话或检验。
2. 对时空属性起源解释的单一性与负面偏向
将空间归因于“失位性”、时间归因于“失稳性”,并认为它们都源于对“存在是一”的偏离,这种解释似乎过于单一且带有负面偏向。时空是否仅仅是“失落”的表现?它是否也构成了存在物得以展开其活动、建立关系、实现其潜能的必要框架和基础?这种解释可能忽略了时空作为存在之积极条件的一面,而仅仅强调其作为“缺陷补偿”背景的消极一面。
3. 演化“逆向归原”徒劳论的潜在目的论与悲观主义
认为一切顺向演化和代偿都是试图“逆向归原”而“不可得”的“徒劳”和“尴尬”,这种观点虽然深刻地揭示了演化与本源之间的张力,但也可能带有潜在的目的论色彩(似乎存在一个回归的目标,尽管无法实现)和强烈的悲观主义或虚无主义倾向。它是否低估了演化过程中产生的新颖性、复杂性和适应性的内在价值,仅仅将其视为对失落本源的无效追寻?
4. 将时空尺度变化完全归因于“存在度衰变”的简化论证
将宇宙膨胀、生物活动时空尺度的(相对)缩减、运动速度的降低等宏观现象,完全或主要归因于单一的本体论原则——“存在度衰变”(递弱),这可能是一种过度简化的、单一归因的论证。这些现象在各自的科学领域(宇宙学、物理学、生物学)都有更具体、更复杂的解释模型(如暗能量、物理定律约束、能量代谢效率、信息处理速度等)。作者的理论试图提供一个统一的本体论背景,但可能忽略或未能充分整合这些具体的科学解释。
5. 对康德哲学重构的准确性与兼容性问题
将康德的“先天直观形式”(时空)和“先验规定性”重新解释为根植于“失位的物性”(物质基础)和“先天(生理)规定性”,试图将其纳入物演论的自然主义框架,这种做法是否准确地把握了康德先验哲学(特别是先验唯心论)的核心意涵,是值得商榷的。康德强调先验形式是认识主体赋予经验的结构,而非由被认识的对象(物自体或物性)所规定。作者的解读可能存在自然主义化或客观化康德哲学的倾向,其兼容性需要更深入的哲学辨析。
6. “认知本身是先验属性”论断的潜在决定论
将“认知性”或“感知性”本身视为由“失位的物性”在经验之前就已规定的“先验属性”,这一最终推论可能导向一种强烈的物理决定论或随附现象论。它似乎暗示认知活动完全由其物质基础(存在状态)所决定,可能压缩或取消了意识、学习、文化、社会互动等在塑造认知过程中的独立作用和能动空间。这种观点需要对其可能带来的关于心灵、自由意志等问题的后果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7. 论证方式依赖内部逻辑自洽而非外部证据
与前几章相似,本章的许多深刻洞见和结论,其说服力主要来自于《物演通论》理论体系的内部逻辑自洽、概念的相互支撑以及对历史思想的独特重述,而非建立在独立的经验证据或与其他科学/哲学理论的细致比较之上。这使得理论的接受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是否首先认同其基本前提和核心概念(如递弱代偿、存在度等)。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时空是物质固有的存在形式 - 是错的。
时空是物质失稳和失位的质态表达,或者说是物质以失稳和失位质态实现衍存的方式。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