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万物类别
一、原文
综上所述,一统的、简单的、坚实的本原存在或始基存在随着自身存在效价的分度递减而流逝,随着代偿效价的分度递增而变态。自始至终,存在是同一的存在,是前存的包容,由此达成所谓“单子的原存”及其“预定和谐系统”(莱布尼茨语),亦即由存在的同一性达成衍存的统一性,尽管处于不同分度上的存在者总是不自觉地视其他存在形态为异己。
【莱布尼茨对其“单子”的阐释来得过于仓促或过于先知,因而不免失之牵强,其实,那个“不可分的点”(在他看来是非物理的,在常人看来是物理的)究属何物,人类迄无所知,而且幸好如此,须知正是诸如此类的种种无知表明:人类自身的弱化进程尚未发展到难以为继的尽头(此解见于卷二、卷三)。】
由此可以推知,存在内容与存在形式的统一是在存在程度或存在度上的统一,是递失的存在效价与相应的代偿效价的统一,尽管在表象上总是呈现为质料类别与其相应形态的统一。
由此可以推知,一切存在类别(kind)的差异归根结底都是存在程度(degree)之差异的产物,即存在的统一性首先在于整个存在系统纵向分化的有序性上,而不在于其横向分布的庞杂纷呈。从存在的本质上讲,世间万物根本没有“类别”之异同,只有决定其“能否存在”以及“如何存在”的“度”之异同。
【莱布尼兹对此亦有定论,虽然他当时尚无法澄清造成“度之差异”的原因和规律。他甚至企图寻求一种能够表达这一思想的特殊字母或算术“符号”,以便准确而简洁地彻底阐明造化之谜,俨然一派为当代物理学设定目标的先知气概。】
由此可以推知,物的进化之所以日趋精巧,乃是由于物的缺陷被层层代偿即层层补缺的缘故,更是由于每一层代偿都造化出另一种放大了的缺陷,以便相应放大下一层补缺的代偿效力或代偿效价的缘故。
【而旧式进化论势成如下之悖论:要么,本原存在必定赋有最大的欠缺和损失,且补之无尽,然则无法解释此项本原性的缺损和流失何从发生,以及愈原始的存在形态何以反而稳定性愈强;要么,就必然在其发生第一步进化之后,即无从再进,然则进化之举早告静止,进化之论根本不能成立;试问,在“圆满”之上如何可能“增添圆满”?这就好比说,对于一个已经画得十分完美的圆形,你尚可添笔加墨,使之愈画愈圆一样令人匪夷所思。】
唯因如斯,万物才渐次衍生而致活化,物性才日趋复杂而致动摇。
而且,唯有当物之缺憾被逐级放大到无可“实”补的地步时,它才得以将自身开放给世间万物以求“虚”补。
【此处所谓的“实”系指硬态质料(或“物质”、“实体”,实质上是指“结构”);此处所谓的“虚”系指软态性能(或“功能”、“机能”,实质上是指“属性”);显而易见,上述分法并不确切,因为任何“实补”均须借助于某种软态感应属性作为依存媒介方可实现,而任何“虚补”最终亦须落实为某种硬态整合关系作为依存结构方告完成。
也就是说,任何“实”体存在,哪怕它是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级的结构形态(譬如由夸克、轻子和玻色子组成的亚核粒子结构或核子结构),亦须有“虚”体属性(譬如弱作用力、强作用力和电磁力等)作为其结构得以达成的介导,二者本属一体,自成一局,只是这“虚”体属性不免会随着“实”体结构的叠加和弱化而渐次膨胀罢了。
暂且这样讲(指“虚”“实”截然划分)只是为了让读者便于理解精神的自然造就进程及其渊源(也是为了迁就前人的思路和误解)。(详见卷二)】
二、解读
本章核心探讨的是万物的类别(kind)并非本质上的不同,而是存在程度(degree)上的差异。它从存在效价与代偿效价的关系出发,论证了所有物的演化、变化,最终都是由存在的统一性所决定的,并进一步揭示了“实”与“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下是本章的详细解析:
1. 存在的同一性:类别的表象与实质
本章强调,所有存在者的根本属性是一致的,万物类别只是存在程度的不同,而非本质的异同。
存在的统一性:
存在的根本属性是相同的,并随着存在效价的衰减和代偿效价的增强而变化。
这种变化导致不同的物质形态,但其本源仍然是同一的。
表象上的差异:
不同物种、不同物体、不同现象,表面上看似千差万别,但实际上,它们只是存在程度的不同,而非截然不同的类别。
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的分类学体系,使我们重新思考万物的本质。
总结:所谓“类别”只是存在程度的不同,并非真正的本质差异。
2. 存在的分化:纵向有序 vs. 横向纷呈
本章进一步区分了存在的纵向分化和横向分布,指出真正决定万物类别的是纵向的存在程度,而非横向的形态不同。
纵向分化(degree difference):
存在的统一性首先体现在纵向分化的层级性,即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渐进演化。
例如,生命从无机物到单细胞生物,再到多细胞生物、动物、人类,体现了纵向的存在程度变化。
横向分布(kind difference):
表现为不同种类的存在形态,比如各种生物种群、化学元素、星系形态等。
这些差异虽然在表面上显著,但并未改变其本质上的存在统一性。
总结:万物的“类别”根本上是纵向分化的结果,而不是横向分布的真正不同。
3. 物的演化:代偿的递增与缺陷的放大
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并非单纯进化而成,而是缺陷层层代偿的结果,即每一次进化,实际上是弥补缺陷的过程,同时也放大了新的缺陷。
进化的实质:缺陷的递进代偿
任何物的演化都是在弥补自身的缺陷,而代偿的过程本身也会制造新的缺陷,从而推动下一层次的演化。
例如,生物进化从单细胞到多细胞,虽然增强了适应能力,但也带来了更高的能量需求和更复杂的生存压力。
旧式进化论的悖论
如果进化是补充缺陷的过程,那么最原始的存在应当缺陷最严重,但事实并非如此。
原始形态(如简单的单细胞生物)通常更稳定,而复杂生物反而更容易灭绝,这说明进化并非简单的“圆满递增”。
总结:进化不是简单的优化,而是缺陷的递进代偿,每一层次的进步都带来了新的问题。
4. “实”与“虚”:物质与属性的共存关系
本章引入了“实”与“虚”的概念,揭示它们的相互依赖关系。
“实”指物质的结构:
任何存在形态都需要具体的“硬态质料”或“结构”来承载,如原子、分子、星体等。
“虚”指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功能、作用力、相互作用,实际上是“虚”的部分,如电磁力、强作用力、信息流等。
“实”与“虚”不可分离:
任何“实”都必须依赖“虚”才能存在,例如原子结构依赖于基本相互作用力。
任何“虚”最终也必须落实为某种“实”,如生物功能必须依附于生理结构。
总结:“实”与“虚”本质上是一体的,结构与属性互相依存,无法孤立存在。
5. 终极结论:存在的开放性与演变方向
当物的缺陷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它必须开放自身,以求得进一步的代偿和补充。
演化的终极逻辑:
物质的复杂性是由于缺陷的代偿累积到一定程度,导致系统必须接受外部的“虚补”。
这种开放性使得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但也更加脆弱,进一步推动了物质世界的动态演化。
类比现代物理学:
现代物理学中,基本粒子的稳定性依赖于相互作用力,任何孤立的粒子都会因为缺乏代偿而走向衰变。
宇宙结构本身也是一种“存在的开放性”,不断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维持其整体平衡。
总结:当缺陷积累到极致,系统必须向外开放,导致更复杂的演化。
总结
万物类别并非真正的不同,而是存在程度的差异,即纵向分化的层级性决定了存在形态的不同。
进化是缺陷层层代偿的结果,而非简单的圆满递增,每一步补充缺陷都会带来新的缺陷,推动进一步演化。
“实”与“虚”是共生的,物质结构与属性相互依赖,无法孤立存在。
最终,当缺陷放大到极限,系统必须向外开放,以促成更复杂的存在形态,这使得万物的演化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
最终结论:存在是连续的、开放的、不断代偿和变化的统一体,所谓的“万物类别”只是存在程度上的不同,而非本质上的隔绝。
三、有何深刻?
本章的深刻性在于,它重新定义了“类别”,突破了传统分类学的框架,强调万物的本质是统一的,不同类别只是存在程度(degree)的差异,而非本质上的区分。
1. 类别只是存在程度的不同,而非真正的本质差异
传统观点认为,不同种类的事物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如生物、物理物体、星体等。但本章强调,这些只是存在效价衰减和代偿递增的不同层级表现,所有物质都来源于同一根本存在。
例如,从基本粒子到复杂生命,从无机物到有机体,都是同一存在流变的不同阶段,并无本质割裂。
2. 进化并非完美递增,而是缺陷的层层代偿
物的复杂化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优化,而是缺陷不断被放大、再补偿的循环。
这种观点不同于传统进化论的线性优化模型,说明演化是一个不断制造新问题、再补足新问题的过程,而非简单的进步。
例如,生物进化中,每一种新的适应性特征都会带来新的脆弱性,推动进一步的调整和变迁。
3. “实”与“虚”是相互依赖的,不能孤立存在
本章区分了“实”指物质的结构,“虚”指物质的属性和作用,并指出它们是互相依存的。
任何物质形态都需要其属性(如力、功能)才能运作,而属性也必须依附于物质结构才能发挥作用。
例如,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虚)决定了物质世界的稳定性,而物质结构的复杂性又塑造了更高级的功能。
4. 存在的演变最终趋向开放,而非封闭
当缺陷积累到一定程度,系统不得不向外界开放,以求得新的补偿。
这解释了为什么越复杂的系统越不稳定,也越依赖外部环境,如生物需要生态系统支持,高度文明需要全球化协作。
最终结论
万物类别只是存在程度的差异,进化是不断的缺陷代偿,而非单向优化。“实”与“虚”相互依存,最终推动存在走向开放的动态演化。
四、有何批判?
1. “类别只是存在程度的不同”是否过于抽象?
本章认为万物类别只是纵向的存在程度差异,而非本质不同,但这种观点可能过于抽象,忽略了现实世界中明确的分类边界。
例如,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中,不同的元素、化合物、生物种群确实存在明确的性质区别,不能仅仅用“程度”来解释其差异。
如果所有类别只是存在的“度”之不同,那么为何某些类别之间无法自然转换?例如,无机物不会自行演化成有机生命,而生命无法逆向变回无机物。
2. 进化是否只是“缺陷代偿”的过程?
本章强调进化并非优化,而是缺陷的层层代偿,这的确能解释某些演化现象,如生物适应性的代价(更强的智力带来更高的能量需求)。
但进化并不总是“缺陷放大+补偿”的循环。例如,自然选择可以优化某些物种,使其趋于稳定,并非所有进化都是因为缺陷放大导致的被动调整。
此外,如果进化只是代偿缺陷,那为何某些生物和系统在数百万年间几乎没有变化(如鲨鱼和银杏树)?
3. “实”与“虚”是否真的不可分离?
本章强调“实”(物质)和“虚”(属性、功能)是相互依存的,但是否真的无法孤立存在?
物理学中,有些“虚”概念(如量子场、信息)可以独立存在,并不依赖“实体”承载。
例如,黑洞的信息悖论揭示了信息(虚)的存在可能超越传统物质结构(实)。如果“虚”可以独立存在,是否意味着物质世界的根本规律需要更复杂的解释?
4. 存在的演化是否一定走向“开放”?
书中认为,当缺陷积累到极限,系统必须向外开放以寻求补偿,这确实适用于某些系统,如生物体依赖环境、文明依赖全球化。
但并非所有系统都会自动开放,封闭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依然可以稳定存在。
例如,宇宙的封闭系统理论,某些孤立生态环境(如深海热泉生物圈)依然可以自我维持,并不必然依赖外界。
总结批判
本章的理论提供了一种极具哲学意义的统一框架,但可能过度抽象化,忽略了现实世界的明确类别、稳定性和非代偿性进化现象。同时,对“实”与“虚”的定义也可能需要进一步细化,以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这篇终于提到了万物一系。
物质递弱,所以代偿。
当缺陷积累到一定程度,系统不得不向外界开放,以求得新的补偿。
突然想到亚当与夏娃。正是“缺陷代偿”的象征:当亚当被剥离了一部分,人类才开始追求圆满。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