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衍存规律
一、原文
失位和失稳是物的时空化演运的存续质态,反过来说也一样,即时空演化是物自性或存在性的自然展开,于是,如上所述,存在在总体上就表达为一系列存在的趋势或衍存律:
——条件量的递增使依存基础易于坍塌;(衍存条件递增律) ——感应性的放大使共存关系易生错乱;(衍存感应泛化律) ——能动性的扩张使存在者发生迷失的概率增大;(衍存动势自主律) ——结构化的繁复使系统的稳定性难以保持;(衍存结构自繁律) ——总而言之,物的时空演化或时空化的物性演运不免造成衍存物或衍存态势在时空分布上的萎缩格局。(衍存质量递减律和衍存时度递减律)
由此充分暴露出自然存在性的如下本质及其演动法则:存在效价的必然流失俨如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熵值必趋增大一样不可变易,然而正是这一大势才使整个存在得以代偿性地展开和实现,即是说,无效代偿正是有效存在的基本前提,代偿衍存正是自然一统的贯彻方式。
生物存在作为对理化存在的代偿使之走向物质实存的至弱一级;智质存在作为对体质存在的代偿使之走向属性虚存的至弱一级;社会存在作为对生物存在的代偿使之走向系统结构的至弱一级;这些临末代偿的极端表达终于都体现在人类文明的存在形态之中,于是,文明的浪潮愈逼愈急,人类的生存日渐紧张。
这种紧张可以被扼要地划分为:
经济与资源范畴的紧张或物欲张力上升;(与衍存条件递增律相对应) 文化与信息范畴的紧张或知性张力上升;(与衍存感应泛化律相对应) 行为与信仰范畴的紧张或自由张力上升;(与衍存动势自主律相对应) 政治与制度范畴的紧张或社会张力上升;(与衍存结构自繁律相对应) 环境与人口范畴的紧张或生态张力上升;(与衍存时空递减律相对应)
诸如此类的种种紧张归根结底都是自然存在本身的紧张,或者说是由于存在度的趋降所导致的自然代偿张力的上升使然,一言以蔽之:“人类”这种自然衍存物的生存紧张与存在自为化的程度成正比。
【基于此,所谓“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力”之谈,从根本上讲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意识的反作用力正表达着存在本身的代偿作用力,即意识的反作用力正是代偿功效的直接贯彻,只不过此项贯彻不免给“自我意识”自身造成了某种反客为主的“自为表象”罢了,而代偿无效的终局才真正体现着“无意识作用力”对“意识”本身的宰制。】
二、解读
1. 总结:物演时空化的五大“衍存律”
本章首先概括性地重申,物质的时空化演运(即存在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总体趋势,作者将其总结为五大“衍存规律”:
衍存条件递增律:存在物赖以生存的条件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其依存基础更加脆弱,易于崩溃。
衍存感应泛化律:存在物感知和响应的范围(感应性)不断扩大,使得其共存关系网络更复杂,易于产生混乱。
衍存动势自主律:存在物的能动性(自主性)不断扩张,但这反而增加了其迷失方向、偏离稳定轨道的概率。
衍存结构自繁律:系统结构趋向于自我繁衍式的复杂化,但这种复杂性增加使得系统整体的稳定性更难维持。
衍存时空递减律(包含质量和时度两个方面):总体而言,随着演化,存在物在时空分布上呈现出活动范围、持续时间、乃至(相对)质量和速度等方面的“萎缩”格局。
2. 核心法则:存在效价流失与代偿性展开的悖论统一
这些衍存规律共同揭示了自然存在性及其演动法则的核心:存在效价(可以理解为存在的强度、稳定度、自足性)的必然流失,如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一样不可逆转。然而,正是这一“递弱”的大趋势,才反过来构成了整个存在得以通过“代偿”的方式不断展开、演化和实现自身的根本前提。这里包含了一个深刻的悖论:本体论意义上的“无效代偿”(即无法真正恢复存在度)恰恰是现象界“有效存在”(即演化、繁衍、复杂化)的基本前提。所谓“代偿衍存”,就是自然(或“道”)贯彻其统一性的具体方式。
3. 代偿层级与文明紧张:生物、精神、社会的“至弱”之路
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例子说明“递弱代偿”如何将存在推向“至弱”:生物存在是对理化存在的代偿,走向了物质实存的至弱一级;精神/智力存在(“智质存在”)是对身体/体质存在的代偿,走向了属性虚存(依赖于载体、非实体性)的至弱一级;社会存在是对(孤立)生物存在的代偿,走向了系统结构的至弱一级(极度依赖复杂的组织和关系)。人类文明被视为这些“临末代偿”(演化末端的补偿形式)的集中体现,因此,文明的演进必然伴随着生存状态的日趋紧张和危机的加剧(“浪潮愈逼愈急”)。
4. 人类文明诸种紧张的物演根源对应
本章将人类文明面临的各种主要紧张和危机,与前面总结的五大“衍存律”进行了一一对应,试图揭示其深层的物演根源:
经济/资源紧张(物欲张力) <-> 条件递增律
文化/信息紧张(知性张力) <-> 感应泛化律
行为/信仰紧张(自由张力) <-> 动势自主律
政治/制度紧张(社会张力) <-> 结构自繁律
环境/人口紧张(生态张力) <-> 时空递减律 这旨在说明,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并非孤立或偶然,而是普遍自然演化法则在人类这一特殊阶段的具体表现。
5. 紧张的终极原因:存在度趋降与代偿张力上升
所有这些紧张的终极根源被归结为自然存在本身的紧张,具体而言,是由于物质演化过程中“存在度”的持续趋降,导致了用以补偿的“自然代偿张力”的相应上升。存在度越低,维持存在所需的代偿努力就越大,表现出的张力就越强。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性的比例关系:人类的生存紧张程度与其存在“自为化”(能动性、主体性、脱离自在状态)的程度成正比。
6. 对“意识反作用力”的消解:意识即代偿力的贯彻
在结尾的附注中,作者对“意识能动性”提出了最终的定位:所谓“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力”的说法从根本上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意识所表现出的“反作用力”(如改造世界、主观努力等),其本身正是那个更根本的“存在本身的代偿作用力”的直接贯彻和表现。意识只是这个代偿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工具。人类感觉到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由意志,不过是“自我意识”产生的一种“反客为主”的“自为表象”(错觉)。当“代偿无效的终局”来临时(例如无法克服的危机或死亡),那不以意识为转移的、更深层的“无意识作用力”(即递弱代偿的根本法则)对意识本身的绝对宰制才会最终显现。
三、有何深刻
1. 将演化趋势系统化为五大“衍存律”
本章深刻之处首先在于它将前面分散论述的各种演化趋势(条件增、感应泛化、能动扩张、结构繁复、时空萎缩)系统化、规律化,明确总结为五条“衍存律”。这种从现象描述到规律总结的提升,标志着《物演通论》试图建立一个更具普遍性、系统性和解释力的理论框架,而不仅仅是提出一般性的“递弱代偿”原则。这五条定律共同描绘了一幅物质演化后期阶段的总体图景。
2. 揭示“无效代偿”作为“有效存在”前提的根本悖论
本章以最清晰的方式点明了《物演通论》最核心、也最深刻的悖论:存在效价的必然流失(如同熵增)是不可逆转的,任何代偿在本体论意义上都是“无效”的(无法恢复原初存在度),然而,正是这种“无效代偿”,才构成了我们所经验到的一切衍存、演化、复杂化的“有效存在”的基本前提。这意味着,存在(作为演化现象)本身就建立在一个无法弥补的“亏损”基础之上,“代偿衍存”是宇宙在“自损”中维持自身统一性的唯一方式。这个悖论深刻地重塑了对“存在”、“有效性”、“成功”乃至宇宙目的的理解。
3. 构建“递弱代偿”的层级体系与“至弱”归宿
通过将生物、精神(智质)、社会分别定义为对物理化学、身体、生物个体的代偿,并指出每一层级的代偿都导向了该层面的一种“至弱”(物质实存至弱、属性虚存至弱、系统结构至弱),本章深刻地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不断“弱化”的演化等级体系。它表明复杂性的增加并非通向更强,而是通向不同维度上的极致脆弱或虚化。将人类文明定位为这些“临末代偿”的集中体现,更赋予了文明一种深刻的、可能带有悲剧色彩的本体论地位。
4. 对人类文明困境提供统一的物演论根源解释
将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经济、文化、行为、政治、生态等多方面的紧张和危机,系统性地、一一对应地归结于五大“衍存律”的显现,这提供了一个极度宏大且统一的视角来理解文明的困境。深刻之处在于,它试图说明这些看似不同的问题并非孤立或偶然,而是同一个深层宇宙演化法则(递弱代偿导致存在度趋降和代偿张力上升)在人类社会这一特定阶段的必然表现。这为诊断现代性危机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自然哲学基础。
5. 揭示生存紧张与“自为化”程度的正比关系
明确提出“人类的生存紧张与存在自为化的程度成正比”这一论断,是极其深刻的。它直接将人类生存状态的“紧张度”(危机感、压力)与人类的主体性、能动性、意识的“发达”程度(“自为化”)联系起来。这深刻地暗示,人类越是脱离“自在”状态,越是依赖复杂的代偿机制(包括意识、社会等),其面临的生存张力就越大。这为理解现代社会压力和焦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本体论解释。
6. 对意识能动性的终极消解与“无意识”力量的确认
结尾关于“意识反作用力”的论述极为深刻,它彻底地解构了意识或主体自由意志的独立性。认为意识的行为仅仅是更深层的、非意识的“存在本身的代偿作用力”的直接贯彻和表现,而主观能动感不过是“自为表象”(一种必要的错觉)。最终,“代偿无效的终局”(如死亡、系统崩溃)将揭示并证明那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意识作用力”(即递弱代偿的根本法则)对意识本身的绝对支配。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意识优越论的终极否定,具有深刻的哲学冲击力。
四、有何批判
1. 五大“衍存律”的规律性与普适性质疑
本章总结的五条“衍存律”,虽然试图系统化描述演化趋势,但其作为“规律”的严格性、普适性和可检验性存疑。这些“定律”更像是基于“递弱代偿”核心原则的定性推论或观察到的倾向,而非像物理学定律那样具有精确的数学形式和普遍的适用范围。例如,“感应泛化”是否必然导致“关系错乱”?“结构自繁”是否必然导致“稳定性难以保持”(而非可能产生新的稳定形态)?这些论断可能忽略了反例、制约因素和不同情境下的复杂性。
2. “无效代偿”与“有效存在”悖论的清晰度问题
“无效代偿正是有效存在的基本前提”这一核心悖论,虽然极富哲学思辨色彩,但其概念清晰度有待加强。“无效”是指本体论层面无法恢复存在度,“有效”是指现象层面的存在与演化。这种区分是否足够明确?两者之间的转换机制是什么?如果缺乏更清晰的界定,这一悖论可能陷入语义模糊或逻辑上难以把握的困境,其解释力会打折扣。
3. 代偿层级“至弱”论断的价值判断与片面性
将生物、精神、社会分别判为物质实存、属性虚存、系统结构的“至弱一级”,这种评价带有强烈的负面价值判断。“弱”的标准似乎完全是依据作者的“存在度递减”理论,而忽视了这些新层级所涌现出的独特能力、复杂功能和新的“强度”(如生物的适应性、精神的创造性、社会的组织力)。这种单向度的“至弱”评价可能过于片面,未能全面反映演化的多维成果。
4. 将人类文明危机简单对应五大定律的还原论风险
把人类社会面临的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等复杂危机,简单地、一一对应地归结于五条抽象的“衍存律”,这存在严重的还原论和过度简化风险。社会现象是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技术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极其复杂的结果。试图用几条普遍的自然演化法则来完全解释这些具体的社会问题,可能忽略了社会科学领域已有的更细致、更具体的分析框架和解释模型,显得过于宏大而缺乏具体的解释力。
5. 生存紧张与“自为化”正比关系的论证不足
“人类的生存紧张与存在自为化的程度成正比”这一结论,虽然呼应了理论主旨,但其论证过程和实证基础显得不足。如何精确测量“生存紧张度”和“存在自为化程度”以验证其正比关系?“自为化”(如意识、能动性的发展)是否只带来紧张,而不能带来解决紧张的能力(如通过理性、科技、合作)?这种简单的正比关系可能忽视了意识和能动性的双重作用。
6. 对意识能动性与自由意志的彻底否定过于武断
本章结尾对“意识反作用力”的否定,将其判为“自为表象”和“代偿作用力”的直接贯彻,最终受制于“无意识作用力”(根本法则),这构成了对人类主体性、自由意志和意识的因果效力的彻底否定。这种强烈的决定论或副现象论立场,虽然与其理论体系保持了一致,但在哲学上极具争议,且与人类普遍的自我体验和许多哲学传统(尤其是强调自由和主体性的流派)相悖。将其作为不容置疑的结论提出,显得过于武断,缺乏对不同观点的回应和辩驳。
7. 理论体系的封闭性与自我循环论证倾向
贯穿本章乃至整个理论,许多核心概念(存在度、代偿、残弱、衍存律等)的定义和相互关系主要在体系内部得到说明和论证,缺乏足够的外部经验检验标准或与其他成熟理论体系(如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的深入整合与比较。这使得理论在解释现象时,可能陷入一种自我循环论证:用理论A解释现象B,而现象B的存在又被用来证明理论A的正确性。其解释力和说服力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其内部的逻辑自洽,是一个关键问题。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一些符合直觉的宇宙衍存规律。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