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逻辑公理

一、原文

上述问题在未答之前业已提示:

A.存在本身并不牢靠,因为绝对的存在或存在者无须为存在本身发生疑问;

B.存在本身并非独立,因为绝对的存在或存在者无须为存在自身设置对象。

【这种无须推论的提示就是所谓的“公理”(一切纯逻辑推理的原始根据和起点),或可看作是非逻辑的直证(一切“公理”或“公设”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情状),一如“我思故我在”的那个“故”字尽可以取消或换为“即”字那样。于是,上述提示(或公理)亦可表述为:我思故他在,他在故我思,其间的“故”字照例可以取消或换成“即”字。就是说,如果没有分化开来的他在,则既不会我在,也不会有作为在者之属性我思。】

总之,处于追问中的存在(无论是作为对象的存在抑或是作为追问者的存在),显然一概是相对的存在,或曰有限的存在者

这既是上述问题的初步答案,也是上述问题得以求解的唯一合乎逻辑的出发点。

不过,与其他学术或一般自然科学不同,对于自然哲学来说,这可是一个颇为困难的起点。【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的导言里亦有此叹,然相对而言,他的逻辑起点还算比较好找一些,因为那个起点可以直接就被“假定”为逻辑本身,所以他的逻辑体系(也就是他的哲学体系)终究是一个被复杂化了的同语反复,好比有人问:精神是什么?答曰:精神就是……精神(所谓“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是也)。为此,黑格尔必须将自己的出发点(也是终点)设为“绝对”,也为此,黑格尔还必须将有限存在者所不能直接企及的“无限”诅咒为“恶的无限”。好在黑格尔自己也承认他只是在不停地兜圈子,不过无论把那“无数小圈子构成的大圈子”弄得何其“自圆”,“圆”本身终究是有限存在者实现自存的一种必要而又不可得的追求,而且,“圆”本身仍是一个被爱因斯坦称为有限无界的有限模型而已。也就是说,黑格尔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无意中证明了辩证逻辑本身的有限结构状态,犹如爱因斯坦有意要证明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有限无界的相对存在一样。】

二、解读

第二章的核心讨论了存在的相对性、逻辑公理的设定,以及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以下是关键思想及其解读:

1. 存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本章首先提出两个命题:

  • A. 存在本身并不牢靠:

    • 如果存在是绝对的,那它就不会成为问题(即,不会有人去追问“存在是什么”)。

  • B. 存在本身并非独立:

    • 如果存在是绝对的,它就不需要通过某种关系或设定对象来确认自身的存在。

🔹 解读:

这里的核心思想是:

  • “存在”无法被定义为某种绝对的东西,因为它必须依赖某种相对关系才能被意识到。

  • 这与第一章的观点相呼应:“存在”不是从存在者抽象出来的,而是从分化的关系中显现出来的。

  • 这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类似,但强调的是:存在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被设问”和“设问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 逻辑公理的设定:不需要推论,而是直证

  • 什么是公理?

    • 这里的公理指的是不需要推导的基本前提,一种“直证”(self-evident truth)。

    • 例如,“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中的“故”可以被去掉,变成:

      • “我思即我在”

      • “我思即他在,他在即我思”

这个转变意味着:

  • 存在不只是“我”的存在,而是“我”与“他者”的相互作用。

  • “我”只有在“他者”存在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反之亦然。

🔹 解读:

  • 这一观点类似于现象学的“主体-客体关系”:

    • 任何意识(我思)都需要一个被意识的对象(他在)。

    • 存在不是“单独的事物”,而是在主体(我)和客体(他者)之间相互显现的关系。

✅ 哲学背景联系:

  • 这一点可以和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做对比:

    • 萨特认为,自我的意识是通过他人的眼光确立的,我们无法摆脱他人的存在。

    • 物演通论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如果没有“他在”,连“我思”本身也无从谈起。

3. 存在的有限性——黑格尔的逻辑问题

  • 物演通论批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最终还是落入了同语反复:

      • “精神是什么?精神就是精神。”

    • 这相当于:

      • 用逻辑体系本身来论证逻辑体系的正确性,即“循环论证”。

  • 黑格尔的“无限” vs. 物演通论的“有限”

    • 黑格尔认为,有限事物无法真正达到无限,因此他称无限为“恶的无限”。

    • 但物演通论认为:

      • 黑格尔的逻辑体系是有限的,无法真正达到绝对的无限性。

      • 宇宙(或逻辑体系)是“有限无界”的,这一点与爱因斯坦的宇宙观一致。

🔹 解读:

  • 物演通论认为,所有存在都是相对的、有限的,而黑格尔试图建立一个“绝对”的体系,最终无法避免循环论证。

  • 这与现代科学(如相对论)更契合:

    • 爱因斯坦认为宇宙是“有限无界”的,即:

      • 它没有边界,但它的尺度是有限的(比如,四维时空的球面结构)。

    • 物演通论借用这一概念,认为:

      • 逻辑体系也是如此:它可以自洽,但仍然是相对的、有限的。

✅ 哲学背景联系:

  • 这一批判类似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 任何足够复杂的公理系统都无法完全证明自身的完备性和一致性。

    • 这与黑格尔的逻辑体系存在的问题类似,即:

      • 试图用逻辑证明逻辑本身,最终导致自我循环。

4. 物演通论的核心公理:存在的相对性

这一章的逻辑公理可以总结为:

  • 存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 “我思”不是独立的,而是基于“他者”的存在。

  • 逻辑体系本身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

这一公理的意义:

A. 否定了绝对存在的可能性

任何“存在”都是有限的、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的存在”可以不依赖他者而独立存在。 这让它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B. 建立了一种动态的存在观

存在不是“静态的实体”,而是通过主体(我)和客体(他者)的关系而显现的。 这类似于现代科学的“相对论视角”:所有观察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C. 为后续哲学讨论奠定基础

既然所有存在都是相对的,那么哲学的起点不应该是“绝对的存在”,而应该是存在的相对性如何显现? 这影响到对时间、空间、意识、自然规律等问题的理解。

总结:《物演通论》第二章的核心思想

  • 存在的相对性:任何存在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为如果存在是绝对的,它就不会成为问题。

  • 逻辑公理的设定:逻辑体系的起点是无须推导的“直证”,如“我思即我在,他在即我思”,强调主体与他者共存。

  • 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最终陷入循环论证,无法真正达到无限性,逻辑体系仍然是有限的。

  • 科学类比:逻辑体系如宇宙,是“有限无界”的,这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宇宙观类似,强调存在的相对性而非绝对性。

三、有何深刻?

本章的深刻性体现在对“存在的相对性”的根本性探讨,以及对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其核心思想带来的哲学突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颠覆传统存在论:存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 传统形而上学(如柏拉图、黑格尔)强调“存在”可以是绝对的,比如:

    •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认为某种永恒不变的本体决定现实世界的存在。

    •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认为存在的最终归宿是一个自我完成的统一体系。

  • 但《物演通论》指出:

    • 如果存在是绝对的,就不需要被设问,而哲学之所以追问“存在是什么”,恰恰说明存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 存在依赖于关系的分化,而不是独立自存的东西。

🔹 深刻性:

这一点挑战了古典哲学关于“存在”的根本性假设,使“存在”不再是一种先验的、本体论上的终极实体,而是相互关系的动态显现。 这让存在论从静态本体论转向了一种更加符合现代科学的相对性视角。

2. 逻辑公理的创新:存在的成立依赖于主体-客体关系

  • 传统哲学和逻辑学认为:

    • 逻辑推理需要建立在“自明”的公理之上,比如欧几里得几何的五大公设,或康德的先验范畴。

  • 但《物演通论》提出:

    • 逻辑的真正起点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思即他在,他在即我思”

    • 主体(我)与客体(他)相互依存,没有“他者”就没有“我思”。

🔹 深刻性:

  • 这个观点打破了笛卡尔式的主体中心主义:

    •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强调自我意识的独立性,而物演通论认为,自我意识必须依赖于“他者”。

  • 这与现代哲学(如胡塞尔的现象学、萨特的存在主义)不谋而合:

    • 萨特:“他人即地狱”——人的自我意识依赖于他人的眼光而成立。

    • 物演通论更进一步,认为:“如果没有‘他者’,‘我思’本身就无法成立。”

3. 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揭示其循环论证的局限

  • 黑格尔认为:

    • 哲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绝对精神”的统一,即所有有限的事物都在辩证发展中走向无限的“绝对”。

  • 但《物演通论》指出:

    • 黑格尔的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同语反复(tautology),即:

  • “精神是什么?精神就是精神。” - 这意味着:

  • 黑格尔体系的终极目标(绝对精神)只是一个概念游戏,而非真正的哲学发现。

🔹 深刻性:

  • 物演通论的批判揭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

    • 黑格尔的“无限”是人为设定的概念,而不是现实世界的逻辑必然性。

  • 这类似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思想:

    • 任何系统都无法通过自身证明自身的完备性,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试图做到这一点,但最终仍然是有限的。

4. “有限无界”宇宙观:哲学与科学的融合

  • “有限无界”(finite but unbounded)是一个源自物理学的概念:

    •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表明:

      • 宇宙是有限的(能量和物质是有限的),但它没有边界(空间是曲率封闭的)。

  • 物演通论借用这个概念,认为:

    • 逻辑体系本身是“有限无界”的:

      • 它是有限的(无法达到绝对的终点),但又可以在自我循环中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

    • 这意味着:

      • 任何哲学体系(包括黑格尔的)最终都不能真正达到“绝对”,而只能在有限的边界内循环运作。

🔹 深刻性:

  • 物演通论通过这种类比,将哲学思维与科学宇宙观联系在一起:

    • 传统哲学试图寻找终极答案,但科学告诉我们,世界是动态变化的,绝对的终极答案可能并不存在。

    • 这个视角比起传统形而上学,更符合现代物理学、数学和逻辑学的发展方向。

总结:《物演通论》第二章的深刻之处

  • 《物演通论》第二章的核心深刻性在于,它提出了一种“相对存在论”,强调存在不是静态的实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动态显现。

  • 它不仅批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概念,还建立了一种更符合现代科学逻辑的“有限无界”哲学体系。

  • 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哲学的终极性追求,转而接受“存在”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相对关联的。

  • 这一视角与现代科学、数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多领域思想相契合,具有极强的跨学科深度。

🚀 最终,物演通论的第二章不仅是哲学上的突破,也是对科学宇宙观的哲学化表达,使哲学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束缚,向更加动态、相对、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四、有何批判?

尽管《物演通论》第二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相对存在论”,并对传统形而上学(如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它本身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批判点:

  • 物演通论第二章虽然提出了一种有趣的“相对存在论”,但它对“绝对存在”的否定并不完全有力,某些数学和物理现象仍然支持“绝对性”的可能性。

  • “我思即他在,他在即我思”这一逻辑公理并未被充分论证,存在可能不依赖于“他者”而存在。

  • 对黑格尔的批判较为片面,黑格尔的辩证法并非简单的循环论证,而是包含动态发展的结构。

  • “有限无界”的类比虽然有启发性,但它未必适用于逻辑体系,逻辑可以是开放的,而非封闭循环。

🚀 最终,物演通论的观点仍然值得深思,但它对“存在”的定义、逻辑公理的建立,以及黑格尔的批判仍需更强的论证支撑,否则可能陷入另一种形而上的假设。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逻辑体系似乎不可避免地包含某种循环论证——它必须有一个起点,而这个起点也是逻辑推演的终点。无论如何发展,逻辑体系始终受限于自身框架,无法跳脱逻辑本身。因此,“有限无界”的逻辑体系是合理的,就如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所揭示的那样:逻辑系统内部无法完全证明自身的完备性,而必须依赖某种外部公设

有趣的是,即使上面这陈述本身是合理的,它也受制于逻辑体系本身的有限性,并且自身的合理性要么是公理,要么依赖外部。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