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天之骄子乎
一、原文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这一千古玄论,至此有了系统性的题解。
不过,生命因而应该被看作是自然的“弃儿”,它的所有生物机能其实是对这种“遗弃”的代偿,宛如失去父母养育的孩子只好掌握自我照料的本领一样,是乃哲学上所谓“自为”的本质和渊源。
自为者,不能“无为而在”之叹也;所谓“无为而治”,须有不必治理即成稳然存序之格局的自然前提;至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守静”之道,则早已是失之久远的“自在”型天理了。
【所以,老子“出世无为”的劝世箴言终于不能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主流,甚至不能成为人类行为方式的支流,即便是那些看似“无为”的“出家人”,也照例免不了面壁时的魂不守舍或教团内的尔虞我诈,何尝真正得以“守静”?更有甚者,恰恰是这些所谓的“出世者”,历史上曾多次以“国师”、“仙贤”的身份挤入庙堂,教唆天子,偶或更搅得朝野不宁,人间离乱。
回过头来看,反动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孔子标榜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似乎更能道出人生挣扎求存的根源性无奈,亦即更能表达“至柔者”不得不“驰骋天下”的强迫性困苦。】
基于同义,人类最好不要再把自己误称为“天之骄子”,他实在只是“天之耄耋”,且不幸愈老反而愈不得安宁,于是只好替天行道,身不由己地表演着老来风流的闹剧而已,这种情形,就像立不住的陀螺必须高速旋转起来才能实现其自立一样。
——也就是说,这场闹剧并不只是人间的闹剧,而是自然导演于自身之存在或存续的闹剧。
故,此剧堪称“天幕之舞”,我们的思绪仅仅在于为不能(或佯能)退出舞列的欣赏者理出它的情节主线。
二、解读
1. 解读老子玄论与生命“弃儿”说
本章开篇引用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并认为《物演通论》的理论体系为这一玄妙论断提供了系统性的解释基础。然而,作者紧接着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生命并非自然的宠儿,反而应被视为自然的“弃儿”。生命的所有机能(如新陈代谢、繁殖、适应等)本质上都是对这种被“遗弃”状态的“代偿”,就像失去父母的孩子必须学会自我照料一样。这种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发展出的自我维持、自我活动的能力,被认为是哲学上“自为”(Being-for-itself,为自己存在)状态的本质和起源。
2. “自为”源于“自在”的失落与“无为”的不可行
“自为”状态的确立,恰恰是因为生命失去了“自在”(Being-in-itself,自然而然地存在)的可能性。所谓“自为”,正是对无法“无为而在”(不需努力即可存在)的一种深刻的叹息或无奈的表达。作者进一步指出,老子所推崇的“无为而治”或“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境界,需要一个自然本身就稳定有序(不必治理即成稳序)的前提,但这对于已经高度分化、内在“残弱”的生命(乃至晚期物质形态)来说,是早已失落的“自在”型天理,因此“无为”之道对于生命和人类而言是根本不可行的。
3. “无为”理想的现实困境与孔子“有为”的契合
作者批判了老子“出世无为”思想在现实中的无效性,指出即使是所谓的“出家人”也难以真正“守静”,历史上更有“出世者”干预世俗政治造成混乱。相比之下,作者认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主张,虽然看似无奈,却更能深刻地道出生命(尤其是人类)在“递弱代偿”法则下挣扎求存的根源性无奈,更能表达出“至柔者”(演化后期的、相对脆弱的存在)不得不“驰骋天下”(积极活动以求生存)的强迫性困境,这与《物演通论》揭示的存在逻辑更为契合。
4. 否定“天之骄子”,提出“天之耄耋”与“旋转陀螺”的比喻
基于以上论述,作者明确否定了人类是“天之骄子”的自我定位。相反,人类更像是自然的“耄耋”(年老体衰者),特点是“愈老反而愈不得安宁”。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所谓的“替天行道”,都只是身不由己地在表演一场“老来风流的闹剧”(指晚期存在形态的高度活跃和折腾)。这种状态,就像一个自身立不稳的陀螺,必须通过高速旋转这种激烈的方式才能维持暂时的“自立”。
5. 人间闹剧即自然之舞,作者意在描绘情节
最后,作者将这场“闹剧”的性质从人间层面提升到宇宙层面。它不仅仅是人类的悲喜剧,而是自然本身为了维持其存在或存续而导演的一场宏大闹剧(“自然导演于自身之存在或存续的闹剧”)。因此,这部存在的大戏堪称“天幕之舞”。作者表明,《物演通论》这本书的目的,仅仅是为那些身处其中、无法(或假装能够)退场的观众(人类),梳理出这场宏大舞蹈的情节主线而已,旨在揭示其背后的演化逻辑。
三、有何深刻
1. 对道家核心理念的物演论重释与定位
本章深刻之处首先在于它尝试将《物演通论》的“递弱代偿”理论作为系统性框架,来重新解读和定位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以及“无为”等核心哲学概念。它并非简单否定,而是将这些思想置于物演的序列中,认为“至柔驰骋至坚”恰是后期弱化存在(至柔)不得不积极代偿(驰骋)以求存的体现,而“无为而治”或“守静”则是早已失落的早期“自在”状态的天理,从而为这些千古玄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基于物质演化阶段的本体论解释。
2. “生命弃儿”与“自为”起源的深刻隐喻
将生命比作自然的“弃儿”,并将其所有生物机能(自理、自卫、繁衍等)诠释为对这种“被遗弃”状态的“代偿”,这是一个极具冲击力和深刻性的隐喻。它彻底颠覆了生命是自然宠儿或进化顶峰的传统观念,强调了生命的被动性、脆弱性和后天习得性。更进一步,将哲学上重要的“自为”(为自己存在、具有能动性)状态追溯到这种“被迫自我照料”的源头,为“自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根植于生存压力的本体论起源解释。
3. 从“自在”失落透视存在困境与“有为”之必然
本章将“自为”状态的出现直接与“自在”(自然而然、无需努力的存在)状态的失落挂钩,深刻地揭示了《物演通论》视域下生命及人类存在的根本困境——即无法“无为而在”。通过批判老子“无为”理想在现实中的不可行性,并相对肯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更能体现“递弱代偿”下的生存挣扎,作者深刻地论证了对于演化后期(尤其是生命和人类)而言,“有为”(积极行动、不断代偿)不仅是可能的,更是不可避免的、被强迫的生存常态。
4. “天之耄耋”: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颠覆
以“天之耄耋”取代“天之骄子”来定位人类,是一个极其深刻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论断。它将人类描绘为宇宙演化晚期的一个年迈、衰弱(内在存在度低)、且因衰弱而愈发不得安宁、必须靠高速运转(“旋转陀螺”的比喻)般的剧烈活动来维持自身存在的形态。这种“老来风流的闹剧”的比喻,彻底剥离了人类自诩的优越性与神圣性,将其还原为物质演化晚期一种不得不然的、甚至带有悲剧色彩的自然现象。
5. 将“人间闹剧”提升为“自然之舞”的宇宙视角
最后,将人类社会的种种挣扎、冲突、看似的“闹剧”,提升为并非孤立的人类现象,而是“自然导演于自身之存在或存续的闹剧”,即“天幕之舞”的一部分,这提供了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一种宏大的宇宙演化视角。它暗示着人类的命运、困境乃至所谓的“非理性”,都深刻地根植于物质宇宙演化的底层逻辑(递弱代偿),从而赋予了人类历史一种超越人本主义的、更为广阔和深刻的自然哲学意涵。
四、有何批判
1. 对哲学经典的解读可能过于简化或工具化
本章以《物演通论》的理论框架来解读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虽然提供了新颖的视角,但也可能存在过度简化或选择性解读的风险。将老子的“至柔克刚”和“无为”仅仅视为对失落“自在”状态的无奈反应或不切实际的理想,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仅仅看作是“递弱代偿”下被迫挣扎的写照,可能忽略了这些哲学思想本身丰富的内涵、伦理维度和社会关怀。这种解读方式有将古代哲学“工具化”,用以服务于作者自身理论体系的嫌疑。
2. “生命弃儿”隐喻的价值偏见与片面性
将生命比作自然的“弃儿”,虽然极具冲击力,但也可能带有强烈的负面价值预设和拟人化色彩。“遗弃”暗示了某种期望的落空,似乎自然“应该”眷顾生命。这种视角忽视了生命作为自然演化过程中一个复杂、自组织现象的客观性,也可能低估了生命的主动性、适应性和对环境的改造能力。生命并非完全被动地“补偿”被弃,也在积极地探索和创造生存空间。这个隐喻可能过于强调了生命的脆弱性和悲剧性,而不够全面。
3. 对“自为”起源的解释可能过于单一
将哲学上复杂的“自为”(Being-for-itself)概念完全归结为对失去“自在”状态的“代偿性自我照料”,可能是一个过于单一和简化的解释。它或许抓住了“自为”状态的部分起源(即与纯粹自然状态的疏离感和生存的必要努力),但可能未能充分涵盖“自为”在现象学、存在主义等哲学流派中所包含的意识、自由、选择、责任等更丰富的维度。
4. “天之耄耋”与“闹剧”说的悲观色彩与潜在决定论
“天之耄耋”和“老来风流的闹剧”的比喻,以及旋转陀螺的类比,共同描绘了一幅相当悲观甚至带有宿命感的人类图景。这种描绘是否是“递弱代偿”理论的必然逻辑结论,还是作者本人的哲学倾向或情绪色彩的流露?它似乎否定了人类文明中可能存在的积极价值、真正创造性(而非仅仅是补偿性的“闹剧”)以及追求超越生存挣扎本身意义的可能性。这种视角容易导向一种历史决定论或虚无主义。
5. 将“闹剧”提升为“自然之舞”的合理性存疑
把人类的挣扎、冲突、乃至“闹剧”看作是“自然导演”的宇宙大戏(“天幕之舞”)的一部分,虽然提供了一种宏大视角,但也面临将人类中心的概念(如“闹剧”、“导演”)不恰当地投射到整个自然界的风险。自然演化遵循物理化学规律,将其描述为一场有“情节主线”的“舞蹈”或“闹剧”,是否只是一种文学性的比喻,而非严格的哲学或科学论断?这种普遍化可能模糊了人类社会现象与自然过程的本质区别。
6. 过度依赖隐喻而非论证
本章的论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系列强有力的隐喻(弃儿、耄耋、陀螺、闹剧、舞),这些隐喻极富感染力,但也可能在关键环节替代了严谨的逻辑分析或经验证据。读者可能被隐喻说服,而非被论证说服。理论的说服力在多大程度上建立在这些隐喻的恰当性与吸引力之上,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是闹剧,也是悲剧。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