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阈上存在的假相
一、原文
“存在阈”也就是“阈存在”,即“存在”在“存在阈”的规定中存在,这一点容易理解;再者,“阈下存在”导致“灭归”,“阈外存在”导致“非存在”,因而现实的存在还是皈依于仅仅变换了存在度和代偿度之内涵的同一存在阈而存在,这一点也容易理解;一般的谬误大多发生在“阈下存在”的假相里,故此有必要专门予以澄清。
存在阈作为一条平行而恒定的基线,是由不平行的存在度下倾线以及相应上升的代偿效价递补而成的。然而,除非站在存在阈这条理论基线上权衡,否则代偿效价本身并不成立,因为代偿过程正是存在度下倾的实现过程,或者说,代偿函项所表现的“强势”正是存在度趋弱本质的裸裎,二者在运动上汇聚为同一个点,因而代偿的气焰愈张扬,提示存在度的跌落愈迅猛。
一句话,所谓“发展趋强”无论如何都不成立。
因此,即使将代偿演历设想成一条围绕着以存在阈为中值线而上下波动的回归曲线都是不恰当的,因为这样一来,仿佛存在还可以在存在阈的上下保留某种“非阈”余地似的。须知在与物理运动显然不同的演化运动中,所谓“波动”只不过是弱化物质保持自身处于阈存在的一种特定动荡存在方式而已。
也因此,即使将“波动”视为一种现实,它在实质上仍可被还原为“无波动”的现实,或者,它的波峰以其上限与存在阈的基线相切,它的波谷以其下限与存在阈的基线相切,不是存在阈的基线在上下跳动,而是相对于存在阈而言波动本身无从波动。
【譬如生物的繁殖量与其生存之间的关系,过低有灭种之险,过高亦因环境中赖以为生的食物等必需品必遭耗竭而同样使之面临灭种之险,即它不可能在自然以及自身规定的另一低点或高点上实现自存。】
二、解读
这章的核心在于,揭露“进步”、“发展”、“波动”这些表象背后,其实只是存在度持续下滑的“代偿性假相”。下面是对《物演通论》第三十八章《阈上存在的假相》的逐条解析:
1. “存在阈”不是发展空间,而是极限边界
作者指出,所谓“存在阈”并非一个可供发展和超越的空间,而是一条严峻的基准线:高于它是“存在”,低于它是“灭归”,再下就是“非存在”。因此一切“看似强盛”的存在,实质上只是在这条线上的代偿支撑点而已,是“险中求存”的结果,而非“强中见胜”。
2. 代偿看似上升,其实是存在在下滑
这是本章最具穿透力的观点:代偿效价的提升并不代表存在的增强,反而证明存在度的加速衰退。作者打破了传统进步主义哲学中“越复杂越高级”的幻觉,认为“复杂”、“活跃”、“功能强”的存在态,都是低存在度的救急机制。代偿越强,表示危机越深。
3. “波动”是假象,不是“平衡态”
现代生态学和生物学中常会提及“系统波动”、“适应性波峰波谷”,但作者指出,在代偿哲学框架中,波动根本不是正态波形,而是不断触碰“存在阈”的危机弧线。一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灭亡。这个看似活跃的波动,其实只是生命在灭存边缘挣扎的震颤而已。
4. “发展”是假象,“动荡”才是真实
许多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式辩证法)强调发展是螺旋上升的。但在《物演通论》看来,这种“发展”本质上是代偿带来的动荡现象,是一种随时可能滑入失存的临界态,而非稳健进步。人类社会的复杂化、个体能动性的增强、科技的突破,恰恰是因“自在性”丧失太多而被迫进入“自为性”的代偿爆发。
5. 繁殖、生存与“波峰陷阱”的警告
作者最后以生物的繁殖逻辑为例,指出即使数量激增(波峰),也未必意味着安全,反而可能带来环境资源的枯竭,从而触发灭种。“繁殖力≠生存力”,这是对进化论中“种群繁盛即强盛”观念的警惕,强调代偿的临界效应终将反噬存在本身。
小结
本章的哲学锋芒在于它把“强、动、兴、繁”全都视为“衰、弱、危、耗”的伪装,是对一切“进步幻象”的深度解构。它提醒我们:“活跃的表象”并不等于“本质的稳固”,而是失衡中的代偿;真正的“存在安全”,也许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渐次流失。
三、有何深刻?
以下是《物演通论》第三十八章《阈上存在的假相》的几个深刻洞见,每一点展开说明:
1. 颠覆性地否定“发展=进步”的传统信仰
本章指出,所谓的“发展”其实是“存在效价”递减所引发的代偿性表象,并非实质进步。这一视角颠覆了人类文化中对“进步”“演化”“升级”的基本认知,将其还原为对“生存危机”的持续应对。它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繁荣、科技的突破、人类主体性的增强,实则都是建立在存在基础衰减的背景之上。
2. “波动”不是活力,而是濒死挣扎
章节提出一个极具穿透力的观点:生命和存在的“波动”并非健康的活性表达,而是一种随时可能坠入灭存的动荡姿态。这一判断将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兴衰”“波动”“周期”从系统动力学中抽离,回归到“临界生存”的哲学本质上,强调所有波动行为其实是在阈线附近的危险摆动。
3. 存在度越低,代偿越强——活跃反而是衰弱的表现
作者通过图示和逻辑推演指出:越是表现出强烈自为性的存在形式,其实其“自在度”越低,稳定性越差,存亡边缘性越高。比如人类社会越复杂,科技越发达,恰恰说明其依赖代偿的强度越大。活跃是衰弱的伪装,自主是失衡的标志,这种判断既冷静又震撼。
4. 将“存在阈”作为绝对尺度,排除一切“缓冲区”幻觉
本章坚决反对把存在看成可在“阈上”“阈下”上下浮动的可调系统,认为任何偏离“阈”值的状态都走向灭亡或虚无。这是对所有“乐观主义演化论”的一次致命反击:不存在可以在阈值上下“徘徊”的安全空间,一旦滑落便无归路。这种哲学判断极具“极限思维”的深度。
5. 哲学层面的“波动还原论”
本章提出:“波动本身可以被还原为‘无波动’的本质”,这是一个富有力量的认识论命题。它意味着人类对“变化”“发展”“复杂性”的感知,可能不过是在阈限内徘徊的动荡假象。这种还原论让哲学摆脱现象学的喧嚣,重新关注存在本身的底层秩序。
简而言之,这一章在“打碎幻想”的同时,也重构了我们对存在强度与表象活力之间关系的基本理解,是对现代主义、进化论、技术至上主义的一次彻底反思。
四、有何批判?
1. 把“发展”等同于“衰退”的推理可能失衡
作者将一切发展现象统统视为“代偿的张扬”,等同于“存在度的加速衰落”,这一逻辑虽然内部一致,但也容易走向极端。现实中,某些系统的复杂化(如生态共生、认知进化)未必总意味着衰退或危机,反而可能带来新层次的稳态与协调。将“发展 = 衰退”作为绝对命题,容易遮蔽现实中存在的非线性和正反馈可能。
2. 对“波动”现象的哲学压缩有简化之嫌
作者否定了“存在波动”的可能性,认为所有波动都不过是濒临灭亡的动荡假象,无法真正高于或低于“存在阈”。然而在自然与社会复杂系统中,波动常常是调节与反馈机制的一部分,有时是系统自稳的表现。将“波动”一概归为“伪象”,忽略了“边界适应”“系统弹性”等动态演化视角。
3. 存在阈的绝对性设定过于僵硬
本章将“存在阈”设为一个不变的恒定线,并断定一切存在只能在此线上挣扎或灭绝,似乎缺乏对“阈值迁移”“系统自组织演变”的考量。在真实宇宙或社会系统中,许多“阈”是可演化的,是条件与结构共同演进的结果。作者的模型构建虽清晰,但对复杂系统中“阈的可塑性”缺乏敏感。
4. 代偿越强=危机越深的判断缺乏多维实证支撑
本章以图解的方式表达“代偿愈强,存在愈弱”,但这一对应关系是否普适?在生物演化中,某些代偿机制(如DNA修复、免疫系统)反而提升了整体稳定性,而非“危机外露”。若不区分“病态代偿”与“建设性代偿”,可能导致概念泛化,最终模糊了理论的边界和适用范围。
5. 否定“非阈余地”的做法阻断了开放性的思考
作者反对将演化设想为围绕阈线的“波动”或“回归”,认为这是幻想。可问题在于,人类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恰恰需要在阈限附近进行“假设性想象”。如果彻底否定所有“非阈”空间的可能性,容易将理论封闭在悲观宿命的内圈,缺乏对突变、跃迁、突破、重构等现象的解释力。
综上所述,第三十八章在清晰地表达“存在临界性”这一核心理念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哲学压缩过度、模型刚性、缺乏系统开放性的问题。它是一种激进的反“进步论”思维,但也需要更宽阔的逻辑与现实兼容框架。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无。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