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原子论
一、原文
体现着存在性的“度”的物质是一个在代偿机制作用下趋弱的“本质”之流,同时也就是一个在分化机制作用下趋残的“本态”之流,“弱质”与“残态”同一,有如“弱态”与“残质”同一那样是毫无区别的表述。
由此提示,在既往的哲学概念中,与“物态”或“现象形态”相对应的所谓“本质”,其实是不存在的,或者至少可以说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本体性存在。
它在不同层级的表象中幻化为某一现象系统的内核,并不表明它是外在分立的,而恰恰表明或体现着主体自身存在性的“度”的移位,以及由此引发的主体内“质”的变动和感应外“态”的相应递变(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另见本书卷二第八十八章)。
目前,我们姑且仍旧单纯地着眼于主客无分的“物态”层面,即首先确认“残”与“弱”自始至终都是自然物演的同一“质态”。
【以原子以上层次为例。如果不加以比较,氢原子就像是一个自体圆满的小宇宙,它的原子核仅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构成,核外有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环绕运转,并不显出任何弱或残的表征。
然而,与由它造化的其他原子比照,唯有氢核内不含有中子,也唯有氢原子第一层电子壳上的电子数不得满足,它的残质和它的存在一样深沉,因此它就成了其他所有原子的始祖核质,而且,它也就成了化学上较活泼的元素之一。
由氢原子结合中子聚化而成的其他大多数元素,不但在核质上愈发不能稳定,而且还继承了氢原子外壳层电子不得成全的先天“残疾”,以其K层之外电子壳层的不圆满性为特征,为建立起不同元素之间相互补充的广泛化合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其他元素的形成其实是对氢原子残弱本性的代偿,尽管代偿者本身可能因此而处于更为不宁的代偿期待状态。】
二、解读
本章继续深化“存在即演化”的思想,通过对“本质”概念的解构和对原子结构(特别是氢原子)的分析,论证“残弱”是物质存在的基本“质态”,并阐释“代偿”机制在物质演化中的作用。
1. 核心概念:“弱质”与“残态”的同一性
存在之流: 作者首先将体现着存在性之“度”(上一章概念)的物质描述为一个双重流变过程:
在“代偿机制”作用下,其“本质”趋向于削弱(趋弱)。
在“分化机制”作用下,其“本态”(原始状态/形态)趋向于残缺/不完整(趋残)。
关键论断: “弱质”(趋弱的本质)与“残态”(趋残的本态)是同一的。反之,“弱态”与“残质”也是同一的。这意味着,内在本质的“虚弱化”和外在形态的“不完整化”是同一个过程、同一个存在状态的不同表述。
2. 批判传统“本质”观
本质非独立存在: 基于“弱质”与“残态”的同一性,作者推论,传统哲学中与“物态”或“现象形态”相对应的、被认为是独立不变的“本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它没有独立的本体地位。
“本质”的幻象: 所谓的“本质”在现象中看似是核心,但这并非因为它是一个外在、独立的东西,而是体现了主体自身存在性之“度”的位移,以及由此引发的内部“质”的变化和感应到的外部“态”的相应变化。(作者提示,这个问题将在卷二深入讨论)。
3. “残”与“弱”:物演过程的统一质态
聚焦“物态”: 作者暂时将讨论聚焦在不区分主客体的“物态”层面。
核心确认: 必须首先确认,“残”(Incompleteness/Fragmentation)与“弱”(Weakness)自始至终都是自然物演(物质演化)过程中的同一个“质态”。即,物质存在的常态就是不完整、不圆满、相对虚弱的。
4. 以原子为例:氢的“残弱”及其代偿
为了阐释“残弱即存在常态”以及“代偿”机制,作者以原子结构,特别是氢原子为例:
氢原子的“圆满”与“残弱”
表面圆满: 单独看,氢原子(一个质子,一个电子)似乎是一个自足的小宇宙。
内在残弱: 但通过比较发现:
残质: 它是唯一原子核中没有中子的稳定同位素。
残态: 它的第一电子层(K层)只有1个电子,未达到饱和(该层可容纳2个电子),存在天然的“不满足”。
残弱的后果: 正是这种深层的“残质”和“残态”,使得氢:
成为构成其他所有元素的始祖物质。
成为化学性质相对活泼的元素,易于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
其他元素的形成:代偿与新的不稳定性
形成的动力: 其他大多数元素由氢原子结合中子通过核聚变形成。这个过程被作者解读为是对氢原子先天“残弱本性”的一种代偿(补偿和替代)。
继承与加剧:
这些新元素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补偿”了氢的简单性,但它们的原子核往往更加不稳定。
它们继承了氢原子外层电子未饱和的“先天残疾”,表现为K层之外的电子层也往往不圆满。
代偿的后果: 这种电子层的不圆满性,又驱动了元素之间形成广泛的化学键合(相互补充、共享或转移电子),试图达到更稳定的状态。这可以看作是更高级层面的“代偿”。然而,即使形成了化合物,代偿者(新元素或化合物)本身可能仍然处于一种更不确定、更不“安宁”的、期待进一步代偿的状态中(例如,分子仍可能参与更复杂的化学反应)。
总结
第四十四章通过解构传统的“本质”概念,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残弱”(不完整、相对虚弱)是物质存在的基本“质态”。它并非存在的缺陷,而是驱动演化的内在动力。“本质”并非独立实体,而是存在性之“度”位移的表现。作者以氢原子及其向其他元素演化的过程为例,生动地阐释了这种固有的“残弱”如何通过“代偿”机制,既弥补了自身,又催生了新的不稳定性(或“代偿期待”),从而推动了物质世界从简单到复杂的分化与演化。这一章为理解《物演通论》的“代偿”核心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例和理论支撑。
三、有何深刻?
第四十四章在《物演通论》的理论体系中,其深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不完美”(残弱)的深刻价值重估
“残弱”即常态与动力: 本章最核心也最具颠覆性的洞见,是将通常被视为负面状态的“残”(不完整、残缺)和“弱”(相对虚弱、不稳定)定义为物质存在的普遍常态和基本“质态”。这完全颠覆了传统哲学中追求“完美”、“圆满”本体的思路。深刻之处在于,它指出存在的驱动力恰恰源于这种内在的不完美。不是因为存在物有缺陷才需要变化,而是这种“残弱”本身就是存在的本来面目,变化(代偿)是其存在的方式。
变“缺陷”为“潜能”: 通过氢原子的例子,说明正是其“残弱”(无中子、电子层不饱和)使其成为万物之源和化学活泼性的基础。这实际上是将“缺陷”重新诠释为演化的“潜能”和“可能性”。不完美不再是需要克服的障碍,而是创造性和多样性的起点。
2. “代偿”机制的本体论奠基
从物理到本体: “代偿”是一个关键概念。本章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只在生物或社会层面谈代偿,而是试图将其追溯到最基本的物质层面——原子的形成和相互作用。元素的聚变、化学键的形成都被解释为对更底层“残弱”状态的“代偿”。这使得“代偿”不再仅仅是一种应对策略,而被提升为一种普遍的、贯穿物质演化始终的本体论机制。
解释演化的内在逻辑: 通过“残弱 -> 代偿 -> 新的(更复杂的)残弱 -> 进一步代偿”的链条,为物质世界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内在的、自我驱动的逻辑解释。它试图说明演化并非完全偶然或外力驱动,而是物质内在“不满”(残弱)寻求“补偿”的必然过程。
3. 基于物理实在对“本质”的解构
消解静态本质: 作者基于“弱质”与“残态”的同一性,以及对原子(连最简单的氢都不“完美”)的分析,有力地论证了不存在独立、静态、完美的“本质”。所谓的本质,不过是在特定“存在度”下、在关系和比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或“核心”。这种基于物理结构分析来解构传统形而上学核心概念的做法,体现了其试图将哲学思考牢牢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深刻努力。
4. 对不稳定与反应活性的统一解释
内在联系: 本章将原子核的不稳定性、外层电子的不饱和性(化学活泼性)以及元素间形成化合物的倾向,都统一归结为对内在“残弱”本性的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体现和“代偿”。这为理解物质世界的各种不稳定现象和化学反应活性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本体论根源,具有深刻的解释力。
5. 对复杂性起源的启示
层层代偿生复杂: 如果存在的基本状态是“残弱”,而演化的基本机制是“代偿”,那么复杂性的产生就可以被理解为:在试图补偿低层次“残弱”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的、更高层次的结构,而这些新结构往往又带有自身的“残弱”(例如核不稳定、电子层不饱和、分子易分解、生物体脆弱等),从而引发进一步的代偿,如此层层叠加,导致系统复杂性不断增加。这为复杂性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非目的论但具有内在驱动力的解释视角。
总结
第四十四章的深刻性在于它对“不完美”(残弱)的革命性价值重估,将其视为存在的常态和演化的引擎;在于它将“代偿”机制提升到本体论高度,并试图将其植根于原子结构;在于它以物理实例有力地解构了静态“本质”观;并为物质世界的不稳定性、反应活性及复杂性的起源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内在驱动的解释框架。这些观点极具挑战性,但也极富启发性,深刻地体现了《物演通论》试图构建的独特世界观。
四、有何批判?
尽管第四十四章提出了关于“残弱”作为存在常态和“代偿”作为演化机制的深刻见解,但其论点也面临一些潜在的批判:
1. 对“残弱”普遍性及其定义的质疑
价值预设与拟人化: 将物质的基本状态描述为“残”(残缺、不完整)和“弱”(虚弱、不稳定),是否带有人类中心或生物中心的价值预设?“残”与“弱”通常是相对于某个“完整”、“强健”的标准而言的。这个比较的基准是什么?是后续更复杂的结构,还是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状态?这种用带有负面色彩(即使作者试图重估其价值)的词汇描述无机自然,可能是一种拟人化或价值投射,而非纯粹客观的描述。例如,氢原子核(质子)本身是极其稳定的,称其“残弱”主要是基于它缺少中子(相对于其他原子核)和电子层未满(相对于化学惰性)。这种“相对性”定义是否足以支撑其作为绝对的、普遍的存在基态?
“完整性”标准的模糊性: 如何定义“圆满”或“不残”?是达到最低能量态?是实现某种对称性?是符合某种理想结构?如果标准不明确,那么“残弱”的判断就可能变得主观或随语境变化,难以成为一个稳固的本体论范畴。
忽视稳定性: 存在界也充满了高度稳定的结构(如惰性气体原子、某些晶体、DNA双螺旋的部分结构等)。将“残弱”视为唯一的普遍“质态”,可能过度简化了存在的复杂性,忽视了稳定性和持久性也是自然界的重要特征。或许,“残弱”(代表变化的潜能)与“稳定”(代表存在的维持)是并存且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而非前者完全取代后者。
2. 对“代偿”机制的批判性审视
目的论嫌疑: 将元素的形成、化学键的建立等自然过程解释为对先前“残弱”状态的“代偿”,虽然作者可能意在描述一种内在驱动力,但这很容易滑向目的论的解释——似乎自然过程有一个“目标”,即“补偿”某种“缺陷”。物理学和化学通常用更中性的术语(如能量最小化原理、力、概率、反应动力学等)来解释这些现象,这些解释不涉及“补偿”或“期待”这类带有意向性的词汇。“代偿”是否提供了额外的、不可替代的解释力,还是仅仅用一种新的、可能带有误导性的隐喻替换了现有解释?
机制的含混性: “代偿”作为一个统一的机制,其在不同层级(核反应、化学键、生物适应、社会发展等)的具体作用方式和物理/化学基础是什么?用同一个词汇描述如此多样的过程,可能掩盖了它们之间巨大的机制差异,有过度简化和类比之嫌。
循环论证风险: 如果“残弱”是常态,而一切变化都是“代偿”,那么任何现象似乎都可以被解释为对某种“残弱”的“代偿”。这可能导致理论难以被证伪,因为总能找到某种“残弱”状态来“解释”后续的“代偿”现象,陷入循环论证。
3. 对“本质”概念批判的有效性
可能攻击“稻草人”: 作者批判的“本质”观(独立、静态的本体性存在)可能并非所有本质论哲学的观点,尤其是现代哲学中对本质的讨论已相当复杂。作者可能在批判一个相对简化或古老的“本质”概念,而非与之进行充分的哲学对话。
忽视“本质”的认识论价值: 即使“本质”没有独立的本体地位,作为分类、识别和理解事物的核心属性或稳定特征的概念工具,它在科学和日常认知中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实践价值。完全否定它,是否会带来认知上的不便?
4. 对原子(氢)例证的解读分析
选择性解释: 对氢原子的分析,侧重于其“无中子”和“电子层不饱和”以符合“残弱”论点,而可能不够重视其稳定性(质子永不衰变)和作为宇宙中最丰富元素的基础性作用本身。解释可能带有为了理论服务而进行的选择性偏差。
哲学覆盖科学: 将核聚变和化学键解释为“代偿”,是用哲学概念去覆盖或重新诠释已被物理学和化学清晰解释的过程。这种诠释是否增进了我们对这些过程本身的理解,还是仅仅将其纳入作者的哲学体系?
5. 核心概念的清晰度与论证严谨性
“弱质=残态”的论证: 这个核心等式主要是通过并列陈述和哲学断言来提出的,缺乏严谨的逻辑推导或论证过程来证明为何内在本质的“弱化”必然等同于外在形态的“残缺”。
理论连贯性: 与上一章的“信息-熵”关联相比,本章的“残弱-代偿”机制是另一条核心线索。这两条线索之间(例如,“残弱”状态与“信息增量”或“熵增量”的关系)的内在联系在本章并未明确阐述,使得理论体系的内部融贯性有待进一步展现。
总结
第四十四章提出的“残弱即常态,代偿促演化”的观点极具颠覆性和启发性,但其批判点在于:核心概念“残弱”的定义和普遍性可能基于相对标准并带有价值预设;“代偿”机制的解释力、非目的论性质及具体机制有待厘清,且可能过度简化;对“本质”的批判可能不够全面;对科学例证的解读带有哲学覆盖色彩;核心论断的论证严谨性以及与其他章节理论的明确关联有待加强。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从自然科学详细理解递弱。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