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原子结构论
一、原文
弱和残既是前一步代偿的产物,又是进一步代偿的指征,即递弱代偿是自行滚动的内驱力或物自性。而且,这个代偿的过程以“致残”作为分化的手段,以“别类”作为分化的实现,同时以“结构整合”作为进一步分化的基础,从而达成了“度”的递衰和“类”的丰化。
由于“度”就是“质”的规定性,而“度”本身直接就是存在效价的“量”的指标,所以,“质”的嬗变就是“量”的实现,一如“量”的递进就是“质”的实现一样。
所谓“质变”与“量变”的区分,其实是由于感知对质变缺乏细微体察或必须缺乏细微体察,才能够使感知者得以受到感知属性的维护之缘故。如果说质与量之间还有某种“质”的差别的话,那就是被特定的质所规定的量,即外化为“类”的量的扩增含有质本身的存在效价随之递减的意味,结果是质与量仍然同一。
这种情形俨如数学上的无限数值只不过是在无限趋远于哲学上的“1”一样,因为所有大于“1”的数其实都是对“1”的分有或解离,从哲学的高度上看,任何其他数值中的单位实质含量都不可能超过“1”,而且数值愈大,真含愈小,因为归根结底它们全都是对“存在是一”的分化代偿。
【故此可以说,黑格尔的质量转化双项式中最缺乏的就是他本人所强调的“质的规定性”或“存在着的规定性”。】
分子的形成机制即通过化学层次对物理层次的代偿而典型地表达着上述原理。
【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亦即原子序数决定着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数,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总数与核内带正电荷的质子数相等,所以每个原子整体上的电中性似乎使它们足以保持这种表面上的自我圆融状态。
根据量子状态,围绕着核的电子处于不同的能级(量级)上。电子总是尽量靠拢原子核运动,但是能够占据每一个量级的电子数却有天然的极限,于是,当内层的量级被电子占满以后,其余的电子只能占据在离核较远的量级上。这些外层电子最易被激发,同时具有较高的能量。
同心“壳”的层数(或者说电子的轨道数)随元素而异,紧靠原子核的第一壳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氢原子只有一个)、第二壳层最多能容纳8个,即各个壳层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个,n=1代表K层,n=2代表L层,以次类推。
内壳层先被充满,如果没有足够的电子来充满所有壳层的话,那么外壳层就呈不完全状态。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潜在的不圆满状态,才使各元素处于比较活跃的化合期待状态或寻求代偿状态,所谓“活跃”,即是说它们的外壳层电子数不得圆满,因而难以稳定自在。
每个原子都有成全其外壳层以增加自身稳定性的倾向,要获得这种补偿,各个原子就得去追拉其他原子外壳层上同样不圆满的电子,由此形成化学键,也由此形成种类繁多的化合物(严格地讲,不同化合物的存在度是有所不同的,犹如下两章中所谈的有机化合物甚至生命都是存在度不同的化合物一样)。
可见,由独立自在的物理原子态跃迁为复杂多态的化学化合态,有一个最起码的前提,那就是基质自身规定上的不圆满性。
这一法则,有惰性元素为其提供反证,所谓“惰性”是指外壳层电子数达到了相对满足值,所以该壳层被关闭,从而暂时杜绝了一切化学活性,亦即暂时杜绝了通过代偿使自身跃迁到更难自圆和更难稳定的那些层次上去的远大前程。】
二、解读
本章承接前文,继续阐述“递弱代偿”是物质演化的核心驱动力,并深入探讨了“质”与“量”的辩证关系,最终以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形成为核心例证,具体说明物理层次的“残弱”如何通过化学层次的“代偿”得以体现和延续。
1. 核心机制:“递弱代偿”与分化
自我驱动: 作者重申,“弱”和“残”(上一章的核心概念,指存在的常态是不完美、相对虚弱)既是上一步“代偿”的结果,也是引发下一步“代偿”的标志或诱因。这个“递弱代偿”(在补偿过程中进一步削弱自身稳定性或增加复杂性)的过程是物质演化自行滚动的内在驱动力(物自性)。
演化模式: 这个过程的具体模式是:
手段: 以“致残”(使之不完整、分化出差异)作为分化的手段。
实现: 以“别类”(产生不同的种类、类别)作为分化的结果。
基础: 以“结构整合”(形成新的结构)作为进一步分化的基础。
总体效果: 最终达成了存在之“度”(可以理解为存在的强度、稳定度或本体论位阶)的递减衰变,以及存在之“类”(种类、多样性)的丰富化。即:存在物在演化中趋向于更不稳定、更依赖补偿,但同时种类变得更加繁多。
2. “质”与“量”的同一性
基于“度”的统一: 因为“度”规定了“质”,同时“度”本身又是存在效价的“量”的指标,所以“质”的嬗变过程就是“量”的实现过程,反之亦然。
质变量变之辨: 我们之所以区分“质变”和“量变”,是因为我们的感知能力有限,无法(或为了维持感知的稳定性而“必须”无法)体察到“质”的细微、连续的变化,只能在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才感知到显著的“量变”或突发的“质变”。
深层同一: 如果说质量之间还有差别,那也只是:被特定“质”所规定的“量”(即外化为不同“类”的数量扩张),其扩张本身就意味着原初“质”的存在效价在递减。例如,种类越繁多,每一类的独特性或“本质强度”可能就越弱。最终结论是:质与量仍然是同一的,都是存在之“度”的表现。
数学类比与对黑格尔的评注: 作者用数学打比方:所有大于“1”的数都是对哲学本体“存在是一”的分有或解离。数值越大,其包含的“单位实质”(可以理解为与那个本源“一”的接近程度或“纯粹性”)越小。这都是对“存在是一”这个整体进行分化后的代偿表现。基于此,作者认为黑格尔的质量互变规律缺乏了对“质的规定性”(即作者所强调的由“度”决定的质)的深刻把握。
3. 分子形成:化学对物理的代偿
核心例证: 作者明确指出,分子的形成机制(化学键合)是化学层次对物理层次进行代偿的典型范例,完美体现了上述“递弱代偿”、“度降类丰”、“质态同一”等原理。
4. 原子结构与化学键的“代偿”逻辑
作者详细阐述了原子结构如何内禀地包含“不圆满性”,并驱动化学键的形成:
原子结构的内在“不圆满”
电子排布规则: 原子核外的电子按能级(量子态)分布在不同壳层,遵循特定规则(如泡利不相容原理,壳层容量2n²)。内层优先填满。
普遍的不饱和: 对于大多数元素而言,其最外层电子数并未达到饱和状态(即未填满该壳层允许的最大电子数)。
“不圆满”即“残弱”: 这种外层电子的不饱和状态,就是原子在物理层面上的一种内在的、结构性的“不圆满”或“残弱”。虽然原子整体呈电中性,看似稳定,但这种结构上的“缺陷”使其潜藏着寻求变化的期待。
化学键:寻求“圆满”的代偿行为
化学活性的根源: 正是这种外层电子的“不圆满”,使得原子处于一种活跃的“化合期待状态”或“寻求代偿状态”。原子具有通过获得、失去或共享电子来使其最外层达到饱和(通常是8电子,或第一层的2电子)稳定结构的倾向。
化学键的形成: 为了实现外层饱和的“补偿”,原子需要与其他原子发生相互作用,“追拉”对方外层同样不圆满的电子,由此形成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等)。
结果:化合物与新的不圆满: 化学键的形成导致了种类繁多的化合物(实现了“类”的丰化)。然而,形成的化合物本身也具有特定的存在“度”(稳定性、能量状态等往往不同于构成它的原子),并且可能进入更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中,面临新的“不圆满”和“代偿期待”(例如参与更复杂的化学反应、构成生命体等)。这体现了“递弱”的趋势——通过代偿进入了更难自圆其说、可能更不稳定的新层次。
惰性气体的反证
“圆满”即“惰性”: 惰性气体(稀有气体)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达到了饱和状态,结构相对“圆满”,因而化学性质极不活泼(“惰性”)。
反证原理: 惰性气体的稳定性恰恰反过来证明了:正是外层电子的**“不圆满性”,才是驱动原子间形成化学键、产生化学多样性的前提条件**。作者甚至带有些许反讽地称,惰性气体因其稳定而“暂时杜绝了”通过代偿进入更复杂、更难稳定层次的“远大前程”。
总结
第四十五章深入阐释了“递弱代偿”作为宇宙演化内驱力的具体机制和模式(致残、别类、结构整合),并论证了“质”与“量”在存在之“度”基础上的深层同一性。本章最核心的贡献在于,它以原子结构(特别是外层电子的不圆满性)和化学键的形成为关键例证,将化学活动明确界定为对物理层面固有“残弱”的一种“代偿”行为,生动地展示了物质如何因其内在的不完美而驱动自身走向更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可能更不稳定)。
三、有何深刻?
第四十五章在《物演通论》中承前启后,其深刻性不仅在于对核心概念的进一步阐发,更在于它试图将抽象的哲学原理与具体的科学事实(原子结构与化学键)紧密结合,从而赋予其理论以更强的说服力和现实基础。其深刻之处主要体现在:
1. “递弱代偿”机制的明确化与运作逻辑
机制的清晰化: 本章明确提出了“递弱代偿”是“自行滚动的内驱力或物自性”,并清晰地阐述了其运作模式:“致残”(分化手段)-> “别类”(分化实现)-> “结构整合”(分化基础)-> “度”递衰,“类”丰化。这使得前几章提出的相对抽象的“残弱”、“代偿”概念,获得了更具体、更富操作性的过程性描述和机制性解释。这为理解整个“物演”过程提供了一个明确的逻辑框架。
2. 对“质”与“量”同一性的深度论证
超越表面对立: 作者不仅断言“质”与“量”的同一性,还进一步从认识论(感知的局限性导致区分)和本体论(量增/类丰伴随质性效价递减;数学上数对“一”的分有)两个层面进行了论证。特别是将数量的增加视为对本源“一”的“分有或解离”,认为数值越大,“真含愈小”,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反直觉的观点,试图揭示多样性扩张背后可能存在的本体“稀释”或“强度”递减。
与哲学史对话: 通过与数学的类比和对黑格尔质量互变规律的批判(认为其缺乏“质的规定性”基础),作者试图将其“质=量=度”的理论置于更广阔的哲学史背景中,并显示其理论的独特性和(自认为的)优越性,增加了思想的深刻性。
3. 以原子结构为本体论原理的核心例证 (最为深刻之处)
哲学与科学的深度融合: 本章最为深刻和关键之处,在于它极其详尽地运用原子物理和化学知识(电子排布、壳层理论、化学键)来具体例证和支撑其抽象的哲学原理(递弱代偿、残弱驱动、度降类丰)。作者试图证明,原子的“不圆满性”(外层电子未饱和)并非偶然的物理细节,而是“物演”本体论法则(内在残弱驱动代偿)在物质基本层面的直接体现。
化学键的哲学解读: 将化学键的形成明确解读为原子“寻求代偿”以弥补自身“不圆满性”的行为,这赋予了化学反应深刻的本体论意义。化学不再仅仅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被视为“递弱代偿”这一宇宙根本法则在特定层级的生动上演。惰性气体的反证更是强化了这一解读的说服力(在其理论框架内)。这种将科学事实纳入哲学叙事,并声称揭示了其背后更深层本体论动机的做法,是本章力量和深刻性的核心来源。
4. 将“不圆满性”诠释为创生多样性之源
“缺陷”驱动创造: 本章生动地展示了原子层面的“不圆满性”(未饱和电子层)如何直接导致了“化合期待状态”,并最终通过化学键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化合物(“类”的丰化)。这深刻地揭示了**“缺陷”或“不完美”并非终结,而是新结构、新物种、新现象产生的必要前提和直接驱动力**。稳定(如惰性气体)反而意味着“暂时杜绝了”进一步发展的“远大前程”。这种将“匮乏”视为“创造之母”的观点,具有深刻的辩证意味。
5.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具体化批判与超越尝试
寻求更根本的基础: 对黑格尔的批判虽然简短,但意图深刻:作者认为自己的“度”概念和基于“度”的质、量同一性理论,为质量互变提供了比黑格尔更根本、更具“规定性”的基础。这显示了作者试图在辩证法领域进行理论推进和范式革新的雄心。
总结来说,第四十五章的深刻性在于它将“递弱代偿”的抽象机制具体化、逻辑化,对“质”与“量”的同一性进行了更深入的论证,并极为成功地(在其理论框架内)运用原子结构和化学键合这一现代科学的核心领域,为其本体论原理(尤其是“残弱驱动代偿”)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注脚和核心例证。它深刻地揭示了“不完美”如何成为创造多样性的引擎,并试图在哲学和科学的交汇点上建立起《物演通论》的独特解释体系。
四、有何批判?
第四十五章以原子结构和化学键作为核心例证来支撑其“递弱代偿”理论,虽然展现了深刻的洞察和强大的理论整合企图,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批判的方面:
1. 对“递弱代偿”及“度降类丰”模式的质疑
模式的普适性与单调性: “度”(强度/稳定度)必然递减而“类”(多样性)必然丰化的模式是否过于简化和绝对化?演化过程中是否存在复杂性增加同时也带来某种层面稳定性增强(“度”的提升)的情况?例如,生命体通过复杂的稳态机制维持自身,可能比构成它的无机分子在某些方面更“稳定”。社会结构的演进也并非总是“度”的单向递减。这个模型的普适性和单向性有待商榷。
“度”的可操作性定义: “度”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在本章乃至前文似乎都缺乏一个精确的、可操作的、可量化的定义。如果无法客观地衡量“度”,那么“度降类丰”的论断就难以进行严格的检验,更像是一个定性的哲学描述而非科学规律。
“致残”作为分化手段: 将“致残”(使不完整)视为分化的主要或唯一手段可能过于狭隘。自然界的分化也可能通过复制、变异、功能涌现等多种方式实现,不一定都符合“致残”的描述。
2. 对“质=量”同一性论证的批判
概念混淆风险: 尽管作者试图论证“质”与“量”在“度”的基础上的同一性,但这可能模糊了两者在逻辑和实践中的重要区别。质量是不同的认知范畴,有不同的衡量方式。强行将其同一化,是否有助于清晰思考,还是会带来概念上的混淆?
数学类比的局限性: 用“数值越大,真含愈小”来类比“类丰度降”,虽然形象,但终究只是类比而非严格论证。数学上的数与哲学上的“存在是一”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直接,这种类比可能简化甚至扭曲了两者。
对黑格尔的评价: 对黑格尔的批判显得较为简略,是否准确把握并公正评价了黑格尔关于质量互变的复杂思想,以及作者的“度”概念是否真正提供了更优越的基础,都需要更深入的比较哲学分析,而非简单的断言。
3. 对原子结构和化学键哲学解读的审视 (核心批判点)
目的论语言与拟人化: 本章在解释原子行为时大量使用了“化合期待状态”、“寻求代偿状态”、“倾向”、“追拉”等带有目的论色彩或拟人化的语言。这与现代科学通常采用的非目的论的、基于力、能量、概率的解释框架有所不同。这种语言是仅仅作为比喻,还是反映了作者理论中潜在的目的论倾向?它是否会误导对物理化学过程客观性的理解?
“代偿”解释的必要性与增益: 化学键的形成可以通过量子力学、电磁相互作用、能量最低原理等得到相当完备的物理解释。将这一过程重新描述为原子对自身“不圆满性”的“代偿”,是否为我们理解化学键增加了新的、必要的科学解释力?或者,它更多的是将已知的科学事实纳入作者的哲学框架,用其术语进行“哲学覆盖”,而非提供新的科学洞见?
对“不圆满性”的强调: 过分强调原子外层电子的“不圆满性”是化学键的唯一或根本驱动力,可能简化了实际情况。分子轨道理论等更复杂的模型显示,成键是原子轨道相互作用、重新组合形成更稳定分子轨道的过程,涉及能量、对称性等多方面因素,并非仅仅是“填满空位”那么简单。
惰性气体例证的解读: 将惰性气体的稳定和不活泼视为错失了“远大前程”,这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似乎暗示着“不稳定”和“参与代偿”才是更“值得”的状态。这更像是作者理论偏好的体现,而非客观描述。
4. 理论的可检验性与解释力问题
可证伪性: “递弱代偿”理论,特别是其应用于化学键的“代偿”解释,是否具有可证伪性?是否存在某种实验或观测可以证明化学键的形成不是出于“代偿”?如果任何化学现象都可以被重新解释为某种形式的“代偿”,那么这个理论就可能因为过于灵活而失去科学意义上的严格性。
预测能力: 该理论是否能做出超出标准化学理论的新预测?如果它仅仅是重新解释已知现象,那么其作为科学理论的价值就有限,更多地停留在哲学诠释层面。
总结
第四十五章虽然巧妙地运用原子结构理论来例证其哲学观点,显得很有说服力,但其批判点在于:“递弱代偿”模型的普适性和“度”的可操作性存疑;“质=量”同一性的论证依赖可能不当的类比且对哲学史的评价需更严谨;对化学过程的“代偿”解读带有目的论色彩,其科学解释上的增益和必要性不足,且可能简化科学细节;理论的可证伪性和预测能力也有待明确。这些使得本章的深刻洞见与其科学严谨性之间存在张力。
五、作者评价 (Jinspire手写)
无。
Last updated